以古為鑑

顧小培 | 2023-01-06
清朝乾隆帝將他之前各朝代的史書,由《史記》開始,選擇了二十四部,欽定為「二十四史」。於是《二十四史》取得了正統史書地位,是為「正史」。

有所謂「前車之鑑」。此成語源於諺語,屬民間智慧,並非出自某一前賢口中的名句。試查究,最早的記載可能是漢朝賈誼的《新書.連語》:「周諺曰:『前車覆而後車戒。』今前車已覆矣,而後車不知戒,不可不察也。」
這句話的前提顯然是,兩車處於同一條路上,一前一後;故此,「在後者」應以「在前者」的失誤為鑑。歷史的長河好比一條路,前事也為後人帶來啟發。我們可以怎麼樣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不妨從史書中找答案。
清朝乾隆帝將他之前各朝代的史書,由《史記》開始,選擇了二十四部,欽定為「二十四史」。於是《二十四史》取得了正統史書地位,是為「正史」。然則這24本書,可否說像一套連續小說,一本接着一本把故事順序地說下去?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以漢朝為例,有《前漢書》、《後漢書》,因為傳了214年後接棒的漢平帝,被王莽所弒。其後他篡漢建立新朝,但只維持14年。綠林軍造反攻入長安,殺死王莽,立劉玄為皇帝,才回復漢室的統治。新朝將漢切開成為兩截,後人分別稱之為西漢、東漢,因而走出了前後兩本《漢書》,其中所述史蹟故事是接連性的。
去到唐朝和五代,亦各有兩本,分別是《舊唐書》、《新唐書》及《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新舊之間,卻沒有年代的銜接,而是各自表述,題材及內容不無重複之處。
舉一個例。《舊唐書》與《新唐書》各有一篇〈魏徵傳〉。魏徵是當時名臣,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之一。他輔佐唐太宗,成「貞觀之治」,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死時太宗悲慟之極,親自到靈前祭奠。太宗因失此良臣有感而發的說話,闡明歷史中「前車之鑑」的道理。兩書都有敍述魏徵之死,因而可見,整套《二十四史》中的內容,每每有重複。
《舊唐書.魏徵傳》記載:「太宗登苑西樓,望喪而哭……嘗臨朝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俎逝,遂亡一鏡矣。』」《新唐書.魏徵傳》的描述則是:「帝後臨朝嘆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雖然同屬一事,卻是各自表述,用字稍有偏差。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