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因循

顧小培 | 2023-01-13
在「某些事件是怎麼發生」的背後,還有「為什麼要發生」的問題。這方面,歷史學家在資訊上做了取捨的工作。

歷史性問題,涉及「真正發生了什麼」的探究;牽涉資訊的來源和其他證據的可靠性。對歷史學家來說,沒什麼比「詳實記述」更重要。那正是「史實性」(Historicity)的重要性質:目標是,須得知歷史記載確有其事,並不是神話、傳說或虛構。
至於史實性,是人物和事件的歷史現實。有關過去空間和時間內所有發生的事物,經由「自然現象」及「人際活動」連合在一起。將得到的知識組成一個維度,以鋪陳一個具體和獨特的圖鑑。
若以史實性作為手段,去看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歷史,可以得見的是,最少三千多年中大大小小的故事,包括浩瀚的典籍,以至較近代的耳聞目睹,內容肯定「纖悉」,雖然不可以說是「無遺」。
例如從《左傳》、《史記》的記載,我們能看到古人的事跡,甚至聽到他們的說話,知悉事情過程的細節,了解人們相辯的道理。來到近代,有關過去大半個世紀發生的事情,我們尚有親歷其境的目擊者。再推前,那時絕大多數的人已逝去,但他們留下了不少證言證物,真實性可以不用懷疑。
在「某些事件是怎麼發生」的背後,還有「為什麼要發生」的問題。這方面,歷史學家在資訊上做了取捨的工作。他們提供答案之餘,也有意無意地引入不少個人偏見。本國歷史由國人寫述,自會有主觀的立場和思考。那帶來另一「歷史性」(Historism)的鑽研,可形容為「前事之鑑」。察看了實實在在發生的事跡後,也顧及當時的其他背景狀況,從而取得抽象的「教訓」(moral),用以作參考。
對中國人來說,中國歷史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最主要說的是,我們這個族群由最基本的個人,組成「家」,聚居成「國」;再由此發展開來,大家互相扶持,結合成為一個民族,更建立了我們的文化。這個民族曾經有過興旺的時代,百花齊放,人人得以安居樂業;也屢次被外族欺侮。歷史中一次又一次的盛衰興替,令我們有一個信念:大家若是本着和平的心,守望相助,傳承下去,可以有好日子過。
歷史雖有類似鏡子的功能,卻不能提供一些(像是在科學研究中可以得到的)「定律」。沿此途徑的思維,走出另一個自成一家的哲學觀念,是為Historicism,有人將其譯作「歷史因循論」。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