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好氛圍

李維榕博士 | 2023-02-05

我們常說,父母活得好,孩子就會好!但是活得好是什麼意思?怎樣才算活得好?
看過一部關於孩子的漫畫,其中一段形容事情做得好壞的分別:做得好,就是一副超滿意的嘴臉;做得不好則一臉沮喪。同樣道理,活得好,就會心平氣靜,滿面安詳;活得不好,就會愁雲滿面,散發讓人不安的氣息。孩子天生就是看父母臉色的專家,一眼就知道你活得好壞,因為他們生下來就是看着父母長大的!
活得好,並非指個人成就或榮華富貴,也不等於事事如意,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煎熬。活得好,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自我排解的道行,一種百折不撓的彈力。不知道是誰說:「生活虐我千百回,我待生活如初戀」,也許不一定這般浪漫,但是要對抗人際關係的衝擊,非得有點自得其樂和自我修復的功力不可。
因為人是活在關係中的動物,我們的安危和自我價值,大多與人有關。有時事與願違,當你覺得被最親的人背叛,被最依賴的人拋棄,又或者對家人夢想幻滅,當我們受傷了,在傷痛中哀號之餘,記得孩子在看着!
舉個最典型例子:妻子向丈夫投訴多年來的苦痛,由原生家庭上一代的不公平遭遇,以至此時此地的困擾,丈夫的回應是:「過去的都過去了,現在再說也沒有用!」妻子聽了不但沒有平靜下來,反而加倍指控,丈夫百詞莫辯,最後就沉默不言。並非丈夫說得不對,而是這些看似安慰的話,背面意義其實是叫妻子「閉口」,對方哪有可能不生氣?
但如果妻子繼續理正氣壯,堅持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一生不幸都化成「語言上的腹瀉」(verbal diarrhea),那麼丈夫也只能長期投訴頭痛不止。一個死攻,一個死守,是不幸婚姻的寫照。
被潛意識控制
反而是那被認為出現問題的兒子對他們說:「我們是小孩子時,總以為身邊人都要依從自己的意願,長大了就知道這是行不通,每個人都要學會妥協,尤其是配偶之間,需要懂得互相尊重!」
這些夫婦大都身經百戰,生活經驗豐富,當中不少是專業人士,為什麼要靠孩子肺腑之言向他們當頭棒喝?道理很簡單,人在爭持中總是看不到自己的盲點,就算看到了,也會明知故犯。
家庭的最大不幸,就是每個人都堅持以明知沒有效用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結果不但問題解決不了,還不知不覺為家庭打造了一種令人窒息的氣場,讓誰都不能動彈。長年僵住,白白浪費大好時光。
問題是,青年人雖然說得很對,父母也絕對贊同,只是一轉身,又會繼續以固有模式對峙。因為很多長久養成的習慣,已經成為我們的「潛意識行為」,不加思索就自然發揮。近期有大腦研究指出:人的行為有95%都是受「潛意識」指使,只有5%是真正受到「意識」控制。這發現,大大地推翻了「人是會思想」的定論。不是不會思想,而是真正思想的時候不多。因為大部分行為都受「潛意識」掌控,而「潛意識」又是甚為懶惰的東西,完全是「自動波」,前面吸收了什麼經驗,現在就怎樣操作,除非事態嚴重,「意識」才有機會發揮作用。怪不得佛洛伊德說:「我們的重要學習都是在挫敗中產生!」

有大腦研究指出:人的行為有絕大部分都是受潛意識指使。

既然要受到挫敗才真有醒覺,在遇到人際關係困擾時,千萬不要那麼容易就說:一切都過去了,不要再想。這些回應,不但對當事人毫無作用,如果你是對方的配偶,更可能惹來對你的暴跳如雷。最好還是乘機自我反省;我是否打算繼續以這種態度處理我的人生?我要怎樣擴展我的角色,才可以洗滌家中的愁雲慘霧?別讓孩子看得彆扭!
清除惡習
青年人為什麼出現問題?除了長期擔心父母之間的糾結而影響自我發展,還有一個更不容易為人知覺的原因;就是如果父母長期關係緊張,家庭中所積累那股風雨欲來的危機感,很容易就會凝聚成一種讓人無法安頓的焦慮,籠罩着家中每一個人,更會潛移默化地營造了孩子的個性發展。
想起有一次去南非講學,一位當地同僚對我說,他們在整理家庭圖時,除了追溯每一代人物,還特設一個代表家庭氣氛的象徵,因為他們認為一個家庭之整體氛圍,會重重地影響着每一代人的精神健康。一個真正和諧的氛圍,讓人如沐春風,孩子身心愉快,就有能力應付各種困難;而一個滿是苦澀的氛圍,讓人如坐針氈,無法感到安全,又如何健康發展?
既然「潛意識」是如此威力強大,我們就更要好好運用所餘不多的「意識」,阻止它盲目闖禍!也許每個家庭都需要設立一個家庭氛圍感應器。像交通號誌,紅燈亮起,就立即收兵,休養生息。黃燈時也必須小心翼翼,這樣大家才會刻意打造一種長期綠燈的氣氛,想活得好,就要清除惡習。
人生免不了千差萬錯,但是起碼可以避免泥足深陷!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