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之下

顧小培 | 2023-02-13
二〇二二年十月,國家文物局對阿房宮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證實阿房宮在廢棄之前尚未建成。

我們說「言之鑿鑿」,意思是指說話確實有據。為什麼用上「鑿」字?查「鑿」字本義是挖削、穿孔、打通。《詩經.唐風.揚之水》:「揚之水,白石鑿鑿。」激揚的水流,在河中沖擊其內的白石,卻沒將它損壞,只令它更鮮明可見。所以「鑿鑿」雖然有砥礪磨練之功,並不把事物徹底破毀,而是將其顯露之餘,更具昭彰之效。相比較「穿鑿」,假如「鑿」去到「穿」的地步,會是過猶不及,反帶出「牽強附會」的反面意義。
然則「言」畢竟是「口述」,並非事實本身,而是經嘴巴重複地表達出來,所以無論怎麼樣「鑿鑿」,也不一定可信。
一九七四年開始,南懷瑾老師花了近一年時間,每周一次、每次兩小時,開班講述《論語》。有一位名叫蔡策的學生做了詳盡的筆錄,之後更補充了一些資料,將筆記付梓,成為《論語別裁》一書。
該書〈子張〉篇記錄南懷瑾老師說,秦始皇「把全國的書集中到咸陽阿房宮,不許民間多流傳,怕老百姓知識高了難統治」。他死後,項羽「這位世家公子一把火,把書都燒了」。南老師言之鑿鑿,可惜他不知道那原非事實。
這所「阿房宮」,在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記載:「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想來是很大型宏偉的建築物。同一篇中太史公後來說:「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既然「宮室」被燒,阿房宮也應化為灰燼了。一直以來,大家都公認曾有過這阿房宮,後被項羽的軍隊所燒毀。
去到唐朝,杜牧作《阿房宮賦》,形容它「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杜牧是晚唐人物,寫這篇賦之時,距離秦始皇時代已有千年。這好比有人在三〇二二年作文章介紹香港仔海鮮舫,如果沒資料留存,他怎可能將細節都描述出來?顯然杜牧是穿鑿附會,憑空想像。
二〇二二年十月,國家文物局對阿房宮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證實阿房宮在廢棄之前尚未建成;同時考古隊也沒有發現任何被火燒過的跡象。這次發掘的結果徹底推翻了《阿房宮賦》的敍述。原來,南懷瑾也上當了。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