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的修補

顧小培 | 2023-02-17
皮膚本身有修補功能,修補後,曾破傷之處仍有新的細胞組織長出來,形成的也就是疤。

英語russet基本是一種顏色,呈現的是帶有赤的褐色;但另有一個特別解釋,乃是指一些水果(例如蘋果和梨子)因受到重物碰擊(包括在高處向地面墮下),從而破損,之後在表皮上呈現的局部外觀變化;看上去,乃是棕色一塊。這種現象,源於果實外「表皮層」中的「角質層」在受到撞擊後,其中纖維因極微細的破裂(micro-cracking)而產生一整片的紋狀組織。
那好比人體表面可以見到的「瘀」。「瘀」是一個「身體有惡化」的徵象,顯示皮膚中有一些微絲血管破損了,令血液滲出,走到組織之中,從外表就能見到「瘀」。
正常情況下,若血管壁受了創傷,暴露出膠原蛋白,血液中一類屬蛋白質的「von Willebrand因子」會黏附在膠原蛋白之上,像一張雙面膠紙,一方面黏補滲出傷口的血小板,同時刺激血小板分泌另一個叫「組織因子」的蛋白質,用以啟動一個凝血的機制,阻止血液的流失。這啟動了內部的修補程序。
我在羅氏藥廠(Hoffmann La Roche)做研究時,與一個黑人同事特別談得來,一次假期,他帶我回去路易斯安那州的老家作客,見到了他年邁的雙親。他爸爸年輕時替白人在田裏工作。有一次收割農作物時出了錯,被白人僱主用鞭子毒打。他給我看背上的疤痕。那些不只是「痕」,而是一條一條隆起來的腫肉,縱橫交錯,像是一片網,亂七八糟地、東一條,西一道,互相重疊,可見當時十分「重手」,每一下鞭落之處,馬上刻上一條重重的血痕,之後在復元的期間,蜿蜒的傷痕在背上長出肉芽。
皮膚本身有修補功能,修補後,曾破傷之處仍有新的細胞組織長出來,形成的也就是疤。疤其實是我們皮膚上的「補釘」,不算是皮膚,其中欠缺皮膚應有的黑色素細胞、毛囊、汗腺和神經。
傷口康復包括三個過程:受傷後,免疫系統首先派遣大量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和殲滅細胞,將傷口內的外來物體消滅。然後,在免疫細胞撤退時分泌干擾素,刺激傷口附近的內皮細胞分泌「第一型轉化生長因子」,後者刺激「成纖維細胞」轉為「肌肉成纖維細胞」,促使傷口附近的外皮細胞增生。繼而再分泌「第三型膠原蛋白」填補傷口,把「缺口」重新遮蓋,於是大功告成。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