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六):健康賬戶

馮康醫生 | 2023-03-14

以「人頭」方式配置醫療資源,目的就是要促進健康、減少不必要之醫療檢查、用藥、手術程序、住院日數,把醫療服務推向基層醫療。經濟對服務有很大推動力,任何資源配置方法都很容易過了火位,導致矯枉過正。以「人頭」方式配置醫療資源也一樣,需要同時監控服務提供者的表現、推動醫療質量。
醫管局管控最多醫療資源,全港市民基本上都是醫管局的病人。如果醫管局能夠以「人頭」方式配置給各聯網的資源,促使聯網為每一名市民建立個人健康賬戶,協助每位市民設立健康目標,按每人的醫療需要採購檢查、手術、住院、康復、社區照顧等各樣服務,把服務提供模式推向基層醫療和社區,我們就有希望糾正香港醫療體制長久以來的問題。維持現狀,只有投放更多醫療資源到公立醫院,永遠不能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若維持現狀,只是投放更多醫療資源到公立醫院,永遠不能解決「看病難」的問題。(中通社圖片)

在現行醫療雙軌制框架下,基層醫療主要提供者是社區裏的私家醫生。政府推動一人一家庭醫生,透過長者醫療券,促使長者登記其家庭醫生,做健康評估、疾病篩查、慢性病管理,從而保障健康。這是令人鼓舞的政策方向,這樣做也可以減少長者醫療券隨便使用帶來的浪費。不過,我多年來和很多政府高官接觸,發覺他們經常掛在口邊一句話:「錢跟病人走!」迷信病人的選擇可以促進市場效率。政府要有效推動公共政策,重要如基層醫療,就必須主導市場。利用醫療券,為長者建立個人健康賬戶,使之變成高效政策工具,避免變為一般消費券,造成浪費。
長者醫療券只惠及長者。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裏,政府建議資助市民以共同承擔方式進行慢性病的篩查和管理。何不就乾脆擴大醫療券之應用,惠及所有慢性病患者?由醫管局到基層醫療,貫徹以「人頭」帶動資源配置,給每名市民建立個人健康賬戶,把資源聚焦到家庭醫生,是未來市民的健康之本。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

[信健康] 整合基層醫療助發展,支援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