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沉默

李維榕博士 | 2023-04-02

父親的沉默,是很多兒子的心結。在瑞典著名導演Ingmar Bergman作品中,上帝的沉默這主題不斷出現。

在其名著The Seventh Seal裏,一個百戰歸來的中世紀武士,在疲乏中仍在渴望上帝聲音,然而等來的卻是死神一盤棋局,最後當然還是死神勝利了,武士隨着死神離去時,仍然沒有等到上帝回應。在Bergman作品中,上帝沉默,就是他自己父親的沉默!

父子關係的情意結,是心理分析之重要項目。作為一位男士,心理分析鼻祖佛洛伊德的研究重點,也免不了以男性心態為依據。男人一生感情深處,好像都離不開那總是位於遠處的父親。中國典故中,也多是父子疏離,甚至像薛仁貴等一些有名民間故事,父子根本不相識,父親不是在家門看到男人鞋子而誤會兒子是妻子的情人,就是為了救孩子,反而誤把孩子射殺了。這些故事處處隱藏着各種心理分析隱喻,也揭露了父子之間的對立,中間總是夾着一個母親!

中國故事有很多父親殺子之例子,西方故事卻是子弒父親。

男人一生感情深處,好像都離不開他的父親。

而所謂戀母情意結(Oedipus complex),就是Oedipus因為認不出父親而陌路相逢打起來,把父親殺了,又根據當地風俗娶了自己母親,最後真相大白時,他恨自己有眼無珠,挖掉雙目,一輩子自我流放,不斷問:我是誰?

這是一個男孩子追尋自我身份認同的心理分析典故,也是學術界不斷爭論的一個議題。我曾經去過在希臘那傳說父子相遇之山谷,望着那一片蒼涼,仍然可以感受到當時父子兵戎對峙勢不兩立,那無法挽回、命運安排的一刻!

但在現代不同文化之家庭舞台,這個典故仍然以各種形式上演。幾天前見到一對在內地的父子,讓我不由自主又想起這個希臘神話故事。

心裏不停回應

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人,患上憂鬱症,已經在醫院住了3個多星期。主診醫生無法找到病人與家庭有任何關連,請我們作一次家庭評估。

兒子也認為自己是成年人,父母關係對他已經沒什麼影響。奇怪的是,無論父母在討論什麼,他雖然沉默無言,心中卻不停回應。

例如,父親對母親說:「每個孩子都需要成長空間,我們不要過度干預。我還是那句話,他要跟我們商量,我們就商量,願意讀書就讀書,兩間大學都念不成,總得把病因找出來……」

他聽着,心率立即加速,手汗也增加了兩倍。問起他,他說:「父親說得不對,不是這樣的,學業中斷,我自己也很重視,只是不可能徹底解決!」

快就發現,原來父親每一句話,都深深地打入兒子心中。

父親說:「哪個父親不想望子成龍?我現在別無他求,只想他把病治好。」

兒子聽到的卻是一種貶低:「連一個父親對兒子最基本的要求都沒有了,原來在他眼中我真是一無是處。」

父親的話,兒子句句聽得清楚,不斷在內心反駁,連身體也下意識地回應。有趣是當時父親並非與兒子說話,只是夫妻交談,父親投訴母親過於保護孩子,為兒子「包辦」一切。母親也埋怨父親臭脾氣,什麼事都大吵大鬧。父親解釋,明知道自己脾氣不好,特別找個好脾氣的女人做老婆,沒想到妻子雖然不說話,卻處處與他作對。

妻子說:「這麼多年來,一不滿意,你就砸東西!夫妻有不同意見的地方,從來沒有見你認過錯,沒有說過一聲對不起!」

丈夫說:「我跟你好好說,你也不理我。我管孩子,你當場就頂撞。所以沒有必要再講。反正我不覺得有錯,你也不覺得有錯,我們也不必忍一輩子。」

來這對夫婦已經申請離婚,現在只是冷靜期。青年人以為對父母的事不感興趣,但是愈談愈發覺自己只有參與他們的事情才找到價值。他承認自少就在父母中間周旋,不停為他們拉攏關係,忍無可忍時,也問過他們怎麼不離婚,現在他們真要離婚了,青年人又十分不捨得。尤其想到父母分手後,雙方都可能更需要自己安撫與支持,他才緊張起來,說:「自少就養成不斷觀察父母的習慣,一下子很難改得了!」

無法找到對方

表面上看來,他與母親互相依賴,可是骨子裏,其內心世界卻深深地被父親一言一語所牽引。

他說自己一個人騎腳踏車走遍全城,對着湖光山色,卻感到毫無樂趣,生活中好像除了家庭,就全無意義,只有一片空白。

他曾經兩度在不同地方上大學,但對於簇新的環境一點也不能投入。同學請他參加活動,他從來都拒絕。

這才發現,青年人長年來都是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而他的內心,一直忙着暗地裏與父親交流。父親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父親其實很會說話,兒子卻無法聽得到他對答。

歸根究柢,不管東方還是西方,大部分例子都是父子不相識,各自在內心徘徊,就是無法找到對方。

兒子問:「如果我學會把心中話向父親提出,我的病是否就會好起來?」

打破父子的沉默,也許未能改變一切,然而畢竟是個好開始!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