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可以早啲生嗎?
媽媽N是太太的舊同事,託我幫忙照顧她孕期及接生。
36周回來產前檢查時,N腹大便便、步履蹣跚地走入診症,她問:「醫生,我而家已經好辛苦,可以安排早啲引產嗎?」
這是一個產前常見的疑問(或訴求)。研究數據顯示,有約一半的懷孕或會超過40周。然而,一般來說,婦產科醫生相信如無其他特別風險和原因(常見包括:胎動減少、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胎兒過大、胎兒生長減慢、懷孕過41周等),通常都鼓勵耐心等待自然作動,因為引產會涉及失敗、胎兒困窘、子宮過度刺激等風險。不過近年婦產科學有了新的研究結果,為各位十月懷胎的媽媽帶來新資訊及選項。
2018年美國婦產科團隊在《新英倫醫學雜誌》發表了其「抵達」研究(the ARRIVE trial)的標誌性結果。該研究橫跨美國41間醫院,招募了6106名低風險第一次生產的媽媽,經隨機辦法,3062位獲分配到引產組別,另外3044位則獲分配等待組別。獲分配引產組別的媽媽會於懷孕39周至39周4天的數天內接受提早引產。而獲分配至等待組別者則採取順其自然、不進行提早引產的策略,直至等待到40周5天至42周2天的慣常時間方接受引產。
結果發現提早引產組別的剖腹產機率只為18.6%,比較後者22.2%而言更低。而前者也有較低妊娠高血壓及新生兒須呼吸輔助之風險。除此以外,兩者的其他綜合初生嬰兒併發症風險則一樣。這標誌性研究打破了一貫對引產的認知,說明提早引產並未必有預期的額外醫學風險,反而有可能減低要動手術剖腹生產、妊娠高血壓、新生兒須呼吸輔助的風險。
自然作動原理極複雜
因應這項突破性研究發表,美國婦產科學院亦於同年發出了相關建議支持,指產科醫生基於以上研究結果為低風險第一次生產媽媽提供39周提早引產選擇是合理的。而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卓越機構指引(NICE Guidance)亦於近年更新了相關提早引產要求指示,由不應常規提供,改為考慮因應婦女意願要求及個人狀況而提供。
啟動自然作動的實際原理極為複雜,至今醫學界仍未完全了解,故此引產治療(視乎個人情況而異)仍有平均兩成機會引產失敗。現時大概有兩三成懷孕因種種醫學情況而要進行引產。引產程序一般分為兩個主要步驟。
首先,醫生會檢查子宮頸,評估宮頸成熟度。如宮頸經評估認為仍未成熟,醫生會先用儀器或藥物為宮頸預備,過程平均須約一兩天。
然後第二步,如宮頸已經(自然或經預備後)成熟,則可安排進入產房接受人工羊水穿破及落催產素吊針引產。引產過程須高度密切監察,包括胎兒胎心、宮縮密度、媽媽維生指數及定時檢查宮頸監察引產進展等。如有任何緊急情況,有可能要改變計劃提早轉為剖腹產。
一般相信,引產比自然作動,痛楚可能較強烈,引產期間媽媽可考慮使用硬脊膜外腔麻醉(即「無痛分娩」)等減痛方法。丈夫的陪伴和支持,也能大大減低孕婦的痛楚和不安。
如一切監察無出現異常,產科醫生會視乎個人情況嘗試引產約6至18小時不等,若仍未有顯著進展,則屬引產失敗,醫生會與夫婦商量轉為剖腹產子。
母胎安全為第一考慮
雖然上述研究成果為於39周後提早引產的安全性提供了一定支持,但儘管醫學高速發展,懷孕、生產仍為遠超人類可以完全控制的範圍。引產催生是極為複雜的醫學決定,準父母宜與產科醫生因應個人情況,權衡風險利弊,商量選擇最適合自己之生產方案。無論制定的計劃如何,準父母必須謹記生產過程瞬息萬變、千鈞一髮,定要與產科醫生保持緊密溝通,因應實際情況,並以母胎安全為第一考慮的前提下,聽從醫生建議作靈活應變的選擇。
媽媽N最後與家人決定在39周1天入院,當晚置入子宮頸雙囊球以預備引產,翌日早上子宮頸成熟,安排進入產房人工穿破羊水落藥引產,並接受無痛分娩,於中午時分在丈夫陪伴下順利自然分娩,誕下一個重7磅4的男嬰,母子平安,媽媽N更親自操刀為新生寶寶剪臍帶。筆者在此祝願媽媽N的寶寶身體健康、快高長大,也藉此謹代所有婦產科醫生祝天下母親都能如專欄標題《順孕安產》所願,順利懷孕、安全生產。
撰文:唐宇嶸醫生_婦產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耐心等待自然作動,婦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