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之二

勞思傑醫生 | 2023-06-09

預防勝於治療,「治未病」健康概念隨着基層醫療的推廣,希望可以惠及普羅大眾。
在老年化社會裏,長期病患雖日益增加,然而在病情每一階段中,預防性策略皆可付諸應用,防患於未然。預設照顧計劃及預設醫療指示,正正是面對病情演變或惡化的重要錦囊之一。隨着政府推動預設醫療指示立法,大家更應積極未雨綢繆。
本欄2022年7月8日《未雨綢繆》一文,介紹過預設計劃益處,不過筆者深明讀者們各有不同考量與顧慮,現再與大家一起研究並探討。
天有不測風雲,將來或會發生之事當然不可能一一預測。醫者沒水晶球,可以百分百準確推估生命長度。在盤算未來可能發生的健康問題,是否會增添煩惱,或者不如選擇活在當下,暫且難得糊塗?這刻健康若穩定,未必每一位都會居安思危。但亦有不少個案,病友主動索求訂下預設計劃及指示。曾有一位三十多歲年輕朋友剛診斷有癌細胞,病情並不絕望,仍有很多治療方法可以控制病情,然而在剛轉到紓緩復康病房後第一天,在顧問醫生巡房時,舉手提問,可否訂下預設醫療指示。細問之下,年輕病友絕對不是放棄,而是想有兩手準備。
有一位長者伯伯,病情到了末期,不過頭腦絕對清醒,逐點詢問若臨終時在病房裏會經歷什麼流程。香港華人社會對生死議題仍有不少忌諱,起初大家都擔心若討論這些敏感話題,會讓伯伯不安。但伯伯鍥而不捨,一再追問。伯伯原來是退休會計師,他一向都小心謹慎,可能是職業所須,極注重細節。他亦對自己生死大事希望有主導權,能有尊嚴地安詳離世。最印象深刻的是,他最關注離世前20分鐘。伯伯不欲接受任何呼吸機、強心針及心肺復甦。他情緒平穩,十分清楚自己意願,在這階段不願繼續徒勞無功及具侵入性的無效治療。他直言注重好生好死。
觀點及認知
社會上每一位市民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及對生命價值的看法。有些會對談生論死十分抗拒,也有些會如以上兩位朋友般絕不猶豫。不過大部分可能都對預設醫療指示及預設照顧計劃認識不深。進一步了解一眾市民尤其長者,對此重要議題的觀點及認知,絕對有助預設計劃的推廣。
筆者參與一項本地研究,嘗試了解長者們對預設照顧計劃的看法,報告在2022年美國一份期刊上刊登。研究專注在22名參與了一項預設醫療計劃,但最終不能落實決定的長者。這群長者在住院期間接受訪問,身體雖然衰弱,情況仍然穩定。整體上,這群長者表達了3個主要觀點,現與各讀者分享。
第一項常見原因,這群長者們不欲討論晚期關顧,而背後各有各理由。有一位深信自己健康只會愈來愈好;另一位長者每次談及這話題便頭痛;亦有一位長者表達對治療方案並不明白,難以作出選擇,遲些再算。第二項常見原因,他們安於現狀,覺得不用急於討論預設計劃,選擇活在當下。一位長者表達對未來身體情況難以估計;另一位覺得應順其自然,一切交由神決定;有一位認為現時情況還好,仍能自顧,上酒樓飲茶,沒什麼期望。而第三項常見原因,長者們欲將未來治療方案的決定,交由他人處理。有一位信任醫生,交由醫生全權負責;另一位交給太太;有一位交給兒子。
當然任何預設照顧計劃的設定,須要醫療團隊以個人化及全人化關顧模式來配合及處理。任何決定都經過仔細商討,不會強加意願。
以上長者觀點,有助業界針對市民大眾須要,深化及優化對預設計劃的解說。始終市民對預設計劃及指示的概念仍陌生,須廣泛地介紹。在闡述未來醫療選擇時,當下病情狀況及預後,更加要先清楚簡易地多作解釋。
其實預設計劃概念,與傳統中國文化並非完全相背而行。兩手準備、未雨綢繆、有備無患、防患未然、買個保險等等常用詞語,不也是預設計劃的概念嗎?
而中國文化的優良家庭傳統及倫理概念,亦提醒醫者必須顧及病者至親家屬的意願。其實往往家屬是如斯徬徨,不清楚什麼才是病者最佳選擇,要醫療業界不厭其煩解釋。任何預設醫療計劃的討論,都應該可以是正面並為病者及家屬帶來希望,至於成效及得益,各大醫療文獻均已有詳盡記載。

預設計劃的概念,與傳統中國文化並非完全相背而行。

障礙與推動
預設照顧計劃及預設醫療指示的成功推行,要業界及各持份者積極參與。任何一項計劃的實踐,自必有其推動力及障礙。基層醫療亦是各大推動力之一,因家庭醫生會對病者及其家庭有較深入了解。外地如加拿大有相對成熟的基層醫療制度,而對預設計劃之推動及障礙也有作出研究。
有一份研究訪問了117位加拿大家庭醫生,及64位其他醫療專業工作者,研究結果在2018年一份加拿大期刊上刊登。研究報告總括了受訪者覺得推動預設計劃的五大障礙:缺乏時間、電子文件紀錄不能跨越不同醫療系統、與病者的互動聯繫因病者要出入不同醫療體制而受到窒礙、病者難於理解醫療方案的複雜性及不足,和醫療業界對此課題仍缺乏認識。研究也建議促進以下各項因素來增加推動力,如公眾參與、醫者態度、培養才能、融入恒常機制,並在系統及政策上的支持。
最近另外一份系統性回顧,分析了現有刊登於國際文獻上護士業界對預設計劃的看法,總括了可見障礙,歸納為兩項:缺乏時間及培訓。以上及其他全球各地寶貴經驗,應可讓我們多作參考。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預設醫療指示及預設照顧計劃,在香港已經起步,雖然還有很多方面仍須努力,不過隨着政府政策推行,預設醫療指示有望立法,祈望病人及長者健康、福祉及意願,可受到更多保障及尊重。
撰文 : 勞思傑醫生_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榮譽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推廣預設醫療指示,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