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與暴力傾向的迷思

林震醫生 | 2023-06-12
有暴力行為的人不一定有精神病,同樣地有精神病的患者也不一定會有暴力行為。

近期社會出現接二連三的暴力事件,這些報道不但讓人感到恐懼,而且還有機會助長社會的偏見和歧視。精神病與暴力之關係一直是極具爭議的話題,部分人認為精神病患者更容易出現暴力行為,其實這是一個謬誤。事實上,大多數精神病患者並不會對他人造成暴力威脅,他們並非加害者,相反,他們更容易成為暴力中的受害者。
要知道暴力行為通常由多種因素引發,例如經濟壓力、家庭問題、不同的價值觀或心理創傷等,而不是單純由精神病這唯一因素引起,因此,將精神病與暴力僵硬地綑綁一起是不公正和不合理的。換言之,有暴力行為的人不一定有精神病,同樣地有精神病的患者也不一定會有暴力行為。
將精神病與暴力聯繫在一起這個誤解,或許源於過去一些劇集或電影橋段,然後深深地烙印在市民心中,所以應去除這些謬誤。部分電影橋段會將嚴重精神病,例如思覺失調或妄想症患者,渲染成非常有攻擊性的人物,導致社會中嚴重精神病患者被標籤化,帶來歧視、污名、社會孤立和負面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患者接受治療和定期覆診,他們的暴力傾向不會異於常人。然而,如果患者出現復發、急性思覺失調症狀、藥物濫用、缺乏病識感、沒依時服藥或治療,在這些情況之下,他們的暴力風險才會提高,而另一個值得參考的因素,就是患者過往有沒有暴力紀錄。
當社會出現暴力事件,我們要客觀地分析,因為暴力事件本身可以與精神病完全沒關係。大眾亦應該更加關心身邊的精神病患者或康復者,給予適當支持,協助他們處理或紓緩壓力,從而建立一個更和諧的社會。假如患者出現病徵或初期復發跡象,應立即提前覆診作出評估。
傳媒方面,除了不要渲染暴力,同時也應協助提升市民的精神健康。以上這些預防措施能減少患者出現暴力傾向的風險!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紓緩壓力非難事,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