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本無疆

天峯醫生 | 2023-06-21

有一位四十多歲的病人,原本身體健康,平時也熱愛運動,不煙不酒,正值盛年。
誰知某天不經意地吃了有毒的野生蘑菇,引發急性肝衰竭,在深切治療部留醫,只能靠支援治療來維持生命,肝移植是唯一治癒方法。
他本身沒兄弟姊妹,親人也不多,一子一女皆年幼,太太驗血後又不適合,唯有等合適有心人捐贈肝臟。他已在器官移植冊排名前列,但任誰都覺得,能夠在短時間內覓得合適肝臟移植的機會不大。
本港肝移植至今已經進行超過1500宗,成功率達九成,當中有不少「活肝移植」,捐肝者和病人的安全度都相當高。然而,這仍要視乎捐贈者和病人的嚴格篩查和配對,許多病人還得等待遺體捐贈。
遺憾是,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在2017年的資料,等候遺體捐贈肝臟的病人,一般須等待12至36個月或更長時間。更令人痛心是,大約40%病人在等候遺體捐贈肝臟期間離世;在深切治療的危殆病人,更只有少於10%可以及時得到遺體捐贈。
當然,在等候遺體捐贈肝臟中央輪候名冊內的病人,並非純然的「先到先得」,而要依照3個主要準則──血型、須要接受手術的緊急程度和已輪候時間。
器官配對像輸血一樣,要考慮血型相容性。AB型受贈者可接受任何血型捐贈者的器官;但O型病人則只能接受O型。所以O型病人等候移植的時間相對較長。
如上所述,輪候名冊會因應病人病情緊急和嚴重程度來調整次序。醫生會根據客觀並國際認可標準來評分,得分愈高,即表示病情愈危急。
當有合適遺體捐贈肝臟時,肝臟移植聯絡主任會檢視中央輪候名冊中血型相容的病人名單,確認並即時通知得分最高的病人。這是為了確保肝臟獲分配予最迫切須要的病患。而接到電話的病患,心情比中六合彩更難以想像。
所以,除非已身在醫院,否則病人要「手機不離手」。當接到通知時,即使半夜三更(其實大多數情況都是),又或者正在進食的話也要立即停止,兩個小時內要回到醫院,並立即準備做手術。
對病人來說,接到電話已經是一個不能錯失的機會。
對,還只是一個「機會」,因為仍然有變數。遺體捐出的肝臟,最後有可能因不同情況而不適用。
此外,病人須接受檢查,視乎身體狀況是否適合進行麻醉做手術。
機不可失
醫院的移植手術團隊同樣因為「機不可失」而要「隨傳隨到」,除了要為病人及肝臟爭分奪秒,亦要小心覆核所有資料,然後要既小心又快捷地完成手術每一個步驟。
任何一個差池,足以白白浪費病人寶貴的機會,甚至增加病人風險。
不過,可能更加少人留意到的是,在病人得到這個「機會」之前,其實有另一群醫護人員,為締造這個「機會」而作出不亞於移植手術團隊的努力。遺體捐贈的肝臟通常來自腦幹死亡之病人,而不少腦幹死亡病人,由於一些突如其來的原因而身故,例如交通意外引致腦部重創,或者嚴重中風。隨醫學進步,我們可以用藥物和機器維持這些病人的心跳、血壓以至呼吸,只是隨着時間推移,這些病人會出現併發症,又或者因為神經功能惡化而最終心臟停頓。
當然醫生一定要以當前病人福祉為依歸,絕不能亦不會因為須要器官移植而罔顧病人生命。然而最尷尬情況,就是如果等到病人已經出現嚴重感染、心臟功能衰減、血壓下降、器官衰竭等,都會減低其器官可供移植的機會。
所以,醫生在經過救治和診斷之後,若果認為病人極有可能已經腦幹死亡,便會提出為病人進行腦幹測試。如果腦幹已無功能,病人腦部亦不會有功能,亦沒能力自我維持生命,即使仍有心跳,醫學上仍等同死亡;如果病人仍有腦幹功能卻沒大腦功能,一切只會是自我反射反應,與外間完全「脫節」,就等同植物人,醫學上則不算死亡。
病人在進行腦幹測試前,要先確認其血壓、含氧量、體溫、血液鹽份等皆正常,而且沒受麻醉藥物影響,簡單說,要確保病人反應不受任何外來或可逆轉的因素影響,然後才正式進行測試。測試分別由兩位特定的專科醫生(例如深切治療部醫生、神經外科醫生、神經內科醫生)分兩次獨立進行。只要其中一次測試結果不成立,腦幹死亡便不成立。測試主要集中各樣腦幹反射功能,包括對二氧化碳的呼吸反應、對痛楚的肌肉反應、瞳孔對光的反應、眼睛對頭部移動和中耳溫度的反應等,非常有標準和嚴謹。當然,如果病人有自主活動或對外間有反應,即使只是偶發,腦幹死亡就已經不會成立,毋須進行腦幹測試。
有時病人會因某些原因或條件而不適合進行腦幹測試,病人或被安排進行腦部血流掃描檢查。
倘若證實腦部已經沒血流循環,同樣也可斷定其為腦幹死亡。
粒粒皆辛苦
一般來說,醫生只會在證實病人已經為腦幹死亡,才跟病人家人探討器官捐贈的可行性。困難在於這個時刻的家人心情一定很難過,甚至還未能接受親人過世的事實。這時候討論器官捐贈,並非人人能接受。器官移植主任和相關醫護人員往往要非常耐心地為家人解釋器官捐贈的意義和精神,當然要給予家人足夠時間和空間考慮,但同時亦要考慮時間的重要性,因為只要病人出現併發症,又或血壓驟降,器官存活率便受到影響,幫助到等候移植病人的機會便會大打折扣。

捐贈器官初心是大愛,其本意不應受疆界或其他因素影響。(中通社圖片)

醫護人員一方面要繼續以當前病人利益為先,另一方面又希望為在中央輪候冊的病人爭取最大機會。坦白說,如果醫護人員不用照顧器官捐贈和移植,其實反而容易得多,然而,大部分醫護人員都會選擇盡最大努力。待家人應承後,便第一時間通知有關團隊。
另外,會有外科團隊為捐贈病人做手術,手術會在正式手術室無菌進行,手術前醫護人員會向病人致敬,手術後會如常縫針,並確保儀容不受影響。同時須要通知移植團隊,以及安排器官運送。所有統籌要到位,一秒也不能浪費、一步也不能偏差。
當然,如果家人始終不同意,又或者根本找不到家人,即使病人生前有表達過願意捐贈器官的意願,仍然不會摘取病人器官,輪候器官移植的病人也只能繼續等待。試過有家屬在拒絕過世親人作捐贈之後感後悔,可惜為時已晚。
由此可見,由完成一宗器官捐贈,到真正做到器官移植,其實「粒粒皆辛苦」。肝臟移植可用活體捐贈,但有不少其他器官沒活體器官這個選項,例如心、肺、皮膚、角膜等,只能依賴遺體器官捐贈。
香港在2015年,每百萬人中僅有5.8人捐出器官,已屬世界上最低的器官捐贈比率之一。
可是,近3年器官捐贈數字更呈下降趨勢。2021年數字是每百萬人中僅4.99人,不過,全港急切須要器官移植的病人有逾2000名。
香港與內地商討設立恒常跨境器官移植互助機制是個好方向,除了可望增加器官配對機會,亦有助同步並完善兩地器官捐贈制度。捐贈器官初心是大愛,其本意不應該受疆界或其他因素影響。
早前聽聞那位病人過身了,遺下一對年幼子女……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淺談跨境器官捐贈,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