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變,變則通

陳仲謀醫生 | 2023-06-27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
這一句至理名言家喻戶曉,不過,能真正運用成功而得心應手的人,相信不會很多。
因應香港最近發生了精神病人暴力事件,筆者在上期專欄向各位介紹世界衞生組織的金句: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依照該指引說明,精神健康是人類身心健康「重中之重」,很多國家都將之列為最優先處理的問題,所以我們不可稍微怠慢,而更應積極研究可行的各種對策。

精神健康是人類身心健康「重中之重」,很多國家已經將之列為最優先處理的問題。

問題的癥結複雜,我已在本專欄反覆討論分析。要拆解「四不一無」的困局,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萬丈高樓平地起」,難題雖然不會迎刃而解,紓緩方法仍可以減輕民困。不過,最重要是當局明白本地精神健康問題已接近山窮水盡,不變則不通,單靠急就章「十項建議」,一定會出現「鮒魚向莊子求水」的故事(徒有口惠而毫無實益)。
不厭其煩重複「四不一無」:四不是「不足」、「不均」、「不全」和「不準」;「一無」是沒統籌全局的人員和機構。出現這些本地精神健康服務的缺點,在於當局未能體察世界標準,疏忽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之取向和契機,例如:澳洲「國民平均收入」和香港相差不遠,個案經理比例是1:12至20,而「十項建議」其中最有把握達到的目標是1:40。
如果某些官員仍然以香港有獨特環境為說詞,堅持精神健康服務足夠,不認「窮」的話,故步自封,大家便無話可說。其實,變革從來不會太遲,只要有決心,官民同心協力,從長計議,未嘗不可以達到共識。
七國亂局
所謂「蛇無頭而不行」,對精神健康服務重視的國家大都設立了「統籌部門」(Mental Health Commission),現在香港或許基於種種原因,未能立即成立,政府可以考慮委任專員,總攬形勢和各方面須要,有效分配資源,減少人力重疊錯配,盡量減低無謂浪費,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地步。如果當局仍有疑慮,可以走「回頭路」,效法自己出道時的制度:當時精神健康服務有一位「精神科總顧問醫生」,負責有關事宜每一個環節。目前香港努力恢復經濟民生,或無暇他顧,則可以在醫院管理局中提拔一位資深而兼備行政經驗的醫生,嘗試以「舊酒新瓶」,統領7個聯網的精神科,避免出現「七國亂局」。這簡單步驟,相信會解決部分「四不」問題。
「不均」:平均分配資源,使7區新症及覆診的輪候時間分別不會有過大差異。
「不準」:可以顧及預防方面的措施,例如:調動心理學家和護士,推廣全港中小學精神健康教育,在源頭上做工夫,減少發病率,以「預防勝於治療」,去提高成本效益。
「不全」:聯絡各大小社福機構優化出院病人康復部署;促進與其他政府部門的協作(申請社會福利及分配公共房屋等);加強和警務處及律政司溝通,合理照顧有特別須要的病人。
「不足」:最棘手的難題。業界認為「軟件」和「硬件」都嚴重不足,整個精神科專業團隊(醫生、護士、臨床心理學家、社工、個案經理),都供不應求。目前特區在在需財,要求足夠撥款或許不切實際。本地精神科醫生人數對病人的比例,遠低於世衞標準是公開秘密。為今之計,盡量有效地調配人力,作為應急,及準備逐步加強對市民的服務。
出謀獻策
長遠而言,是增加醫生數目。現時一名中學畢業生,有志於懸壺濟世,要成為精神科醫生,最少要14年時間。月前,港大宣布醫科生在下學年開始,可以憑優異成績,提早一年畢業。以前在受訓的年代,可以通過到海外考試,提前兩三年取得專業資格。香港的專科學院可以考慮,在不影響水準之下,精細濃縮課程和訓練,讓年輕醫生盡早取得專科資格。

當局應盡量有效地調配精神科人力,逐步加強對市民的服務。(法新社圖片)

中期而言,借鑑外國經驗,讓其他科醫生接受規範化的精神科訓練,使他們可以處理一些「輕症」(CMD, Common Mental Disorder)。
本港兩間醫學院都有提供兼讀精神科文憑課程,訓練在職醫生。建議加強這方面培訓,特別是臨床實習經驗,以有效分擔照顧病人的重責。
短期而言,「公私營合作」是應付燃眉之急的唯一方法。本地400多位精神科醫生,其中有40%以上私人執業。要理順這個機制,有識之士必須出謀劃策。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精神健康重中之重,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

當局應盡量有效地調配精神科人力,逐步加強對市民的服務。(法新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