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於關係 療於關係

李維榕博士 | 2023-07-23

意大利Assisi離羅馬只有兩個半小時車程,是一個朝聖之地,這是聖方濟各出生及埋葬之處,每個角落都可以找到他的痕跡。
正因如此,這座山城並沒很重的旅遊感,店舖不多,只見很多老人和小孩,悠閒地坐在種滿花草的巷子裏。
街道驚人地整潔,好像整個市鎮都在準備迎接客人,但是人影卻十分疏落,只有不時見到一群學生結隊從別處前來學習,為這古城帶來一份年輕氣息。
我們在山上一間修道院改裝的酒店住了幾天,這座建於十三世紀的建築,全部由石灰岩築成,白得耀眼,卻裝上時尚的玻璃、不銹鋼,和有最前衞的設計,讓你置身於極古及極新的對比中,觀感發揮到極致。地牢下還留存着一個古代溫泉,可供浸浴和按摩。
我來,並非朝聖,而是為了參加家庭治療大會,這個由意大利前輩Maurizio Andolfi所主持的業界盛會,迎來世界各地1000名參加者。很少見到那麼多人聚集一堂,密密麻麻一片人頭,我是3個開幕主講之一,幾天在山上修來的放鬆,一下子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家庭治療是一種以關係為主導的心理治療方式;人的心理問題大都卡住在人際關係的糾結中,不過,要活得精采,又離不開與人接觸。所以關係產生矛盾時會讓我們發病,關係帶來的滋潤又可為我們療癒;成也關係,敗也關係。
我們負責的主題是「脫離標籤,脫離藥物」,探索近代青少年精神健康過度診斷和用藥的問題,另外兩位主講都是意大利著名精神科醫生,同時是家庭治療大師。他們認為提升家庭關係,是療癒孩子及青年人的最佳渠道。我們的治療團隊主力於量度孩子對父母互動之生理反應,從而激發孩子對家庭關係的心聲,因而收集了很多父母關係對孩子影響的實證,因此也獲得業界廣泛認同。
東西方孩子情懷一樣
但我們提供的例子都是亞洲家庭,語言和文化與西方有很大差異,好在我們用的是實案錄影,通過一個又一個孩子的敍述,立即就打通了國界。隨着孩子在視頻上的表達,觀眾們與他們一起急,一起笑,看到他們有突破,又一同拍掌。
一個來自荷蘭的學者私下對我說:「我的孩子也是這樣問我,你說因為不快樂才離婚,現在離了婚也不見得快樂,那為什麼要離婚?」可見東西方孩子都是一樣的情懷。
另一個意大利學者看到我們一個父母不和的孩子憂心地說:「我的家快要破碎了,卻沒人可以修補!」就忍不住掉下淚來。
孩子的創傷,往往源於家庭關係,要造就孩子,就得從家庭健康開始。Andolfi的主題,大都以孩子為中心,牽涉到數代人的家庭脈絡,很多沒疏解的家庭矛盾,可以跨代留存下去,影響着下一代人的精神健康。他的一個主要項目,就是處理青年人的自殺問題,他主張必須連結青年人的整個家庭及社會系統,而不只是集中在個人身上。這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我們也邀請他在10月底來香港,為這個項目主持工作坊。

有人說我們永遠回不了家,有人卻認為無論走到哪裏,其實我們從來都沒離開家。

徘徊於離家與回家之路
作為一個次系統,家庭本身亦備受大環境牽扯。其中有來自巴勒斯坦的家庭治療師,報道他們怎樣長年在戰火中提供家庭服務。這種戰壕中的工作,讓我們十分感動,因為治療師必須與家人一起出生入死,而非指手畫腳地扮演專家角色。墨西哥的學者,也報道了她們怎樣在無法無天無政府狀態的情況下,團結婦女的力量,進行自我保護。
最後一天主題是「創傷、失落和療癒的彈性」,這個題目亦是所有家庭治療師的基本信念;人生總會遇到挫折,然而沒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家庭的彈性很強,或遲或早,總會找到起死回生的力量。這是來自美國的Froma Walsh致力多年的一個主題,她認為彈性(resilience)並不代表接受和苦忍,而是一種適應能力,有效地與環境配合,化悲憤為力量。我們聽得甚受鼓舞之餘,來自加拿大的心理學家Di Nicola卻提出質疑,他說:「所謂彈性,有時也是一種否認,總往好處想,而不面對情況的惡劣, 只是置身事外。」
可見世上並無一定對的道理!Di Nicola認為創傷與事件(event)有關,只有改變事情演變,才找到新出路。所以改變不只是一種態度,而是真正的實踐。
疫情期間很久沒外出,這幾天的知識交流讓我感到極大衝擊。碰到社會福利署派來參加大會的幾位同工,他們都覺得不枉此行。
很多人以為西方人不重視家庭關係,這是很大誤解,人是家庭的動物,從孩童開始,就在歸屬感的尋求與失落中周旋,一輩子皆在離家和回家的路上徘徊。
有人說我們永遠回不了家,有人說我們可以並且必須回家,有人卻認為我們從來都沒離開,像蝸牛一樣,無論走到哪裏,都帶着家庭的殼。大會完畢,我獨自一人回家,真的感到那殼很重,千絲萬縷,卻讓我一點也不孤獨!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