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非我族群」
比嘉龍二(又名Ryuchell)這名字對香港人來說可能有點陌生,他是日本網絡紅人,同時亦是位跨性別藝人。在上月中,他選擇在27歲花樣年華結束自己生命,震驚了整個日本娛樂圈。雖然他的自殺原因仍然未明,但評論傾向認為與網絡欺凌脫不了關係。
Ryuchell自出道就常以中性打扮示人,並與女友以恩愛見稱。二人婚後迎來了孩子,生活看似幸福美滿。然而,原來他自覺一直被「丈夫」角色束縛,對自身性別認同產生困擾。在與妻子商量後,他們決定離婚,並以夥伴身份維持家人關係。在此之後,他不再壓抑自己,開始以女裝示人,亦獲前妻支持,猶如現代版的《丹麥女孩》。一家三口仍住在一起,他依然有負起家長的責任,只是以另一種家庭形式生活。不過,他此舉卻受到大批網友抨擊,「人妖」、「不負責任」、「去死」等聲音此起彼落,更使他長期處於日本投票網站的最討厭藝人榜首。即使到了今天,只要打開網站,仍然可以見到對他的惡意評論如排山倒海,作為一名旁觀者也感覺到不安。
心理學解釋人們傾向遵從內群體(in-group)的行為規範而排斥「非我族群」。當人們對「非我族群」的人存有偏見,同時受刻板印象影響,在行為舉止上便很容易顯露出來,繼而衍生歧視。世界各地因歧視、偏見而引致的悲劇持續發生。可是,停下來回頭看才發現,世上沒完全一樣的人,像Ryuchell的情況,只是選擇了不同於傳統的生活與家庭模式,而我們每個人其實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成為別人眼中的「非我族群」,因不了解而受人歧視的情況也可以出現在你和我身上。有研究指出,如有機會使不同人在一個平等、友善而非正式的環境下接觸,是能夠減少偏見的其中一個因素。既然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他人眼中的「非我族群」,與其無道理地互相敵視,倒不如給予自己一個了解對方的機會,或者能提供空間讓彼此放下偏見。
作者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主任
www.famplan.org.hk/sexedu
[信健康] 關注排斥非我族群行為,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