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診斷阿茲海默症

吳炳榮醫生 | 2023-08-21
近幾年相繼有研究確認醫治阿茲海默症的突破,利用針對澱粉樣蛋白的抗體治療,臨床上取得減慢認知功能退化之效果,雖然療效並非十分顯著,也潛在嚴重副作用風險,但醫學界對於能取得突破已感到興奮。

近幾年相繼有研究確認醫治阿茲海默症的突破,利用針對澱粉樣蛋白的抗體治療,臨床上取得減慢認知功能退化之效果,雖然療效並非十分顯著,也潛在嚴重副作用風險,但醫學界對於能取得突破已感到興奮。不過,治療對象必須是早期輕症患者,而阿茲海默症的潛伏期可能長達十多二十年,如何可以找出這些只有輕微甚至沒症狀的病人,亦給我們帶來一個課題。
平常遇上一名懷疑有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首先會做一些認知功能評估,初步診斷後,就可以透過不同檢查,來進一步確診。磁力共振掃描不單可以看到腦部不同部分萎縮情況,更可排除因腦腫瘤或血管病而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也可以用軟件來測量腦部體積以計算腦部萎縮的速度,現在亦有研究利用大數據技術把病人的腦部體積跟大眾比較,來診斷阿茲海默症。可以用正電子掃描,來檢測澱粉樣蛋白或tau蛋白在腦部沉積的狀況,掃描也會顯示腦部各部分的新陳代謝速率,幫助獲得正確診斷。
而兩種蛋白在大腦皮層細胞的活動,亦反映在腦脊液中的濃度,可以用腰椎穿刺,提取腦脊液對這些異樣蛋白作出分析,幫助確診早期阿茲海默症。
雖然這些檢查有助準確診斷,可是作為一項普查工具,腰椎穿刺的入侵性較高,而磁力共振和正電子掃描,卻既複雜又昂貴,並非公營醫療系統所能負擔。隨着技術進步,已能在血液中偵測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一些變異分子,來協助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
香港的團隊在這範疇亦有貢獻,科大研究發現,利用血液中跟致病機制有關的一個蛋白組合,不單可以在早期作出準確判斷,還可以對病情發展階段作出判定。而中大的團隊則透過人工智能技術,利用視網膜影像來協助診斷。
在診斷和治療早期阿茲海默症,醫學界取得初步突破,但這些新技術應用到社群時所產生的作用和安全性,仍要緊密監察,期望在各方面繼續有新發現,不會讓它成為醫療系統不能承受的負擔。
作者為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病向淺中醫,專業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