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
中國人有一句說話,民以食為天,華夏飲食文化,確是源遠流長。日常生活吃喝上的享受自不用說,而在健康角度來看,適當均衡飲食亦不容忽視。食療或可養生,患病時從飲食提供的營養,絕對攸關重要。
但若因疾患而影響進食,我們怎去面對?吞嚥如有困難,或年老食慾不振,甚至營養不能吸收,大家要有方案處理。更甚者,情況若發展到吞嚥障礙會導致吸入性肺炎、鯁喉,以至生命危險,醫療抉擇便要三思。
飲食在生活上的重要性,絕對並不只是中國人獨有的關注。筆者多年前在英國行醫時,便曾照顧過不少病者,在患病期間對吃喝仍有一定的索求,其中一兩位印象特別深刻。有一位年逾八旬的端莊老婦,在最後住院期間,溫婉地表達欲再食一次意大利雪糕,在家人帶來給她吃過後,幸福地說「Gelato,Gelato!」滿足之情,溢於言表。
另有一位中年漢子,不幸因病不能進食,需要由胃造口餵飼食物飲料。他如一般英國人,比較喜歡杯中物,雖不算酒徒,不過,每日一兩杯啤酒,確是他生活質素裏重要的一環。他的應對方法別具一格,就是照以往一般,把啤酒倒進口裏,在口中品嘗味道。當然他不能吞嚥,每次便於口腔裏嘗完他喜愛的黑啤後便吐出來,然後再在胃造口裏吊入體內,一嘗他的喜好。這位病友完全清楚明白行為的風險,仍我行我素,將他飲啤酒的享受放在生活質素首位。
最着緊什麼
在香港,當然不會缺少對飲食上的注重。各病友於食物上的索求各有不同,往往未必是什麼珍饈美饌,而是道地的街坊口味如魚蛋粉、港式奶茶等。
最值得留意是,食物是否豐富並非最重要,而是與親友共聚進食的窩心時刻才最為珍貴。有一位可愛90歲婆婆,雖然病情已至第四期心臟衰竭,但可重新喚起她鬥志原動力的,乃每次短暫出院在屋邨酒樓裏的午間飲茶時間。大家起初還以為婆婆只着重口腹之慾,不斷勸喻她小心一般食肆的高脂、高糖、高鹽,及過多水份負荷對她心臟健康的莫大風險。大家頗為擔心,因為每一次婆婆進院都命懸一線,危在旦夕,然而經用心搶救後,幸好仍渡過難關。
原來婆婆每次出院,孝順的一家大小必會總動員陪婆婆飲茶,兒孫滿堂,共享天倫之樂。婆婆頭腦絕對清醒,有次笑問為何婆婆沒有一如她所講,出院後請筆者飲茶,她還笑說我沒給她電話號碼呢!正如本欄上期〈你最着緊的是什麼?〉提到,在全方位照顧老人家時,大家也要在乎,長者自己最着緊的是什麼。
在科研角度上,飲食意義及對病者生活質素的影響,也已得到證實。筆者多年前關注癌症病人在飲食上的需求不容忽略,並留意到外國生活質素量表少有重點提及,遂在進行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生活質素量表的跨文化印證研究時,增加了3項考慮元素,其中一項便是飲食上的影響。研究證實,飲食上的需要及滿足,雖不及身、心、社、靈四大範疇那麼重要,但確有它獨立的影響性,亦可舉足輕重。
餵飼之抉擇
如文首所說,若不能再從口腔進食,要依賴鼻喉或胃造口餵飼時,病者及家屬自會擔心沮喪,需要大家適當的關懷。在考慮這個複雜醫療抉擇時,我們要從多方面思索。所有非從口腔自然進食的輸送營養途徑,均為人工餵飼模式,病者及家屬皆可選擇不予接受。可是,話又說回來,在經醫生之專業評估並衡量風險後,若人工餵飼對生命及生活質素的潛在得益遠高於風險及負累,那麼人工餵飼亦並非什麼洪水猛獸。
在有晚期病患如認知障礙或末期癌症的時候,人工餵飼很大可能得不償失。許多認知障礙症病人在吞嚥食物尤其水份及流質時,如不小心處理或適當使用凝固粉,便容易有吸入性肺炎;不過,鼻喉及胃造口餵飼若處理不當,亦一樣有吸入性肺炎之風險。
另一方面,長者亦有機會神志不清,容易不停拔喉而被迫要約束。再者,假如起初過速或過量餵飼,更可引致再餵養綜合症(refeeding syndrome)。臨終病人尤其癌症病者往往已經有惡病質厭食症,即使採用靜脈注射營養,也常常徒勞無功,甚至出現致命感染。小心餵食、安寧餵食,並在清楚明白風險後謹慎進食,算得上是一個可行而不失尊嚴的方案。期待下回繼續與讀者分享。
撰文 : 勞思傑醫生_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榮譽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疾患者飲食須知,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