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尼尼

李維榕博士 | 2023-09-03

上次尼尼的故事刊登後,有個年輕人對我說:「我就是尼尼!」
也有讀者向我表示:「從你的作品中,我曾經多次看到尼尼的蹤跡!」
在我的工作中,真的不斷遇到尼尼。尼尼究竟是誰?她有何特別之處?
要明白尼尼的心態,就要了解兩個重要理論;一個是英國心理學先驅John Bowlby的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一個是美國家庭治療大師Murray Bowen的三角關係。
前者指孩童由誕生開始,就需要與照顧者建立密切關係,而這種關係模式,也重重地塑造孩子長大後與人相處的模式;後者指當兩個人關係發生矛盾時,自然要第三者前來扶持,形成三角鼎立的局面,才不會倒塌。這兩個理論息息相關,因為人是要與人黏合(bonding)的動物,因此當父母出現問題,孩子就會挺身而出,設法拯救。
牽腸掛肚
Bowen認為人的所有情緒糾結,皆基於卡住在父母的三角關係當中,難以自拔,因此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去三角」。這個論調,讓他生前受盡抨擊,說他不懂親情的重要。其實正正因為親情,孩子才會堅守三角位置不能放手。
然而,分明孩子出現問題,怎麼扯上父母的關係去?很多人不容易接受。尤其在我們重視孝道的文化,「去三角」不就等於離開父母?我本來也非Bowen的粉絲,經過多年臨床觀察和研究,我所碰到的孩子和年輕人,不管是男是女,當真多處於父母的三角關係中,無法抽身。
各式各樣的尼尼,都有一對關係困難的父母,長期處於難分難解的轇轕中。他們不一定終日爭吵,但長期冷漠相對,或有一方感到失落和困惑,皆會讓孩子感覺莫名的不安全。
這些尼尼們,會長時間地陪伴在父或母身旁,無論他們的轇轕多大,都希望能夠解決,不願意父母分離,即使她們會問:「你們怎麼不離婚?」到父母真要分手時,她們又會牽腸掛肚。
另一個尼尼的例子,是一個14歲少女。表面看來,她不斷與母親爭吵,情緒失控,甚至用頭撞牆,母親被弄得疲於奔命,完全無法處理。可是,當我們做家庭評估時,很快就發現,父親沉默寡言,母親不斷要求他作出回應,俱不得要領;結果造成一個絮絮不休,一個無聲抗議。孩子不停地在他們當中周旋,母親無法與丈夫交談,自然就找女兒作伴,孩子不知不覺地就代父親發聲,終日埋怨母親囉嗦。她其實很明白母親的需要,對父親說:「你不要老是走前5步,把我留在後面陪伴母親,成嗎?」原來她最大的心願,就是看到父母手牽手!
女兒還有個怪毛病,就是每天梳洗時會突然發呆,要父母一同合力把她從洗手間抬出來。我們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請他們示範。當時孩子穿了短裙,她說不方便大動作。下次見面時她真的穿上短褲,像小導演地指示父母演出他們的三人鬧劇;只見女孩突然呆在那裏,全身無力,父母一個抱起她上身,一個抬着她下腿,一個抬頭一個抬腳訓練有素地把她抬到房間。我們看到哈哈大笑。
表面看來女孩中了邪,仔細看才知道她正在訓練父母「建立團隊」(team building)。
女兒亦不介意我們拆穿其詭計,還興高采烈地為父母寫劇本,要求他們就地演出。她笑說:「這有點肉麻!」
原來是個愛情故事,都是卿卿我我的台詞,父親有點尷尬,然而,還是順着女兒的意拉起妻子的手;母親笑面迎人,顯得十分受用,看到父母放下怨懟,即使是短暫一刻,孩子也高興得拍手。但一想到升中後就要放下父母,她又無限苦惱,喃喃自語:「我不要長大!」
活得自在
這種不離不捨,讓很多尼尼無法走得遠,她們即使出國留學,也會以各種理由回家。表面理由是受不住外面壓力,變得焦慮、憂鬱,嚴重時甚至自殘、自殺。不過,如果做深層次探討,她們往往告訴我們:最放不下家中那無法相親相伴的老爸和老媽!
這世上有很多尼尼,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性別可以不同,他們的故事不一樣,可是心態相同,都情感豐富,過度敏感,千方百計為父母關係療傷,這個意念已經深深地成為潛意識一部分,欲罷不能。而父母也會以照顧孩子為重任,把他們照料得更加不想離家。

有很多長大不了的尼尼,以自己病態把父母拴住,造成一個美滿家庭的假象。

我團隊的一位成人精神科醫生常說,在她的病房中,就有很多長大不了的尼尼,以自己之病態把父母拴住,造成一個美滿家庭的假象。
因此,要拯救尼尼,就要理解其心結;千萬別說:這是大人的事,與你無關。試想孩子從小就與你唇齒相依,你的心意她完全不言而喻,你活得不好,她又怎能撒手不顧而去,尤其當孩子與你已經習慣了彼此依賴合成一體的時候?
我往往認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活得自在、安詳。即使婚姻不幸、生活逼人,亦要坦然面對,讓癡心的孩子視你為榜樣,不再用你們的問題為藉口,白白放棄自己的人生!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