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手術革新與蛻變 成就「人機合一」之外科醫生
微創手術在香港發展逾30年,起初其成效備受大眾甚至醫學界質疑,誰料到今天近半外科手術皆以微創施行?微創技術讓外科醫生能夠通過數個狹窄小孔,把內視鏡及各種微小精細的儀器放入體內精準切除病灶。
微創手術的傷口細小,大大減少對病人的創傷,使他們康復更快,縮短住院時間。本港微創手術得以急速發展,有賴當年醫學界願意革新引入此項嶄新技術,加上有足夠配套支持人才培訓,方可成就今天微創手術的成功。
八十年代或之前,外科手術以傳統開刀主導,若患上嚴重膽結石、急性膽囊炎等需要切除膽囊,在腹腔開一個長10至15厘米的傷口摘除膽囊屬唯一方法。直至1985年一名德國外科醫生Dr. Erich Mühe,首次以腹腔鏡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悄悄地為微創手術的發展埋下伏線。其實早在二十世紀初,醫學界已利用腹腔鏡作檢查及診斷肝臟和膽囊相關疾病,也應用於婦科絕育手術,但由於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乃史無前例,當時醫學界對此不屑一顧。及後,法國有外科醫生學習並成功以腹腔鏡切除膽囊,此技術才陸續傳開至歐洲其他地方甚至全世界。
開闢新領域
猶記得1990年我出席國際醫學會議時,首次看到微創切除膽囊手術過程,讓我大為驚嘆,能夠把一個大傷口,減至只有4個10毫米或以下的小傷口,可減少傷口流血和感染,使我深信這技術必為大勢所趨。當時同行的中文大學外科學系李國章教授購入一台示範儀器,並由鍾尚志教授首次在港演示微創切除膽囊手術,開創本港微創手術發展之路。
東南亞領先地位
初時普羅大眾以至醫學界都對微創手術不太認識,也抱着質疑的態度,後來其應用逐步擴展至闌尾(即盲腸)切除、胃穿孔修補等手術,本地成功案例愈來愈多,加上不少大型研究證明微創手術的成效顯著,好處逐漸獲得大眾認同。此後,微創手術為本港醫學界和外科發展揭開輝煌新篇章,九十年代中期更陸續應用至治療泌尿科、胸肺科疾病,甚至大腸癌切除手術。
千禧過後,微創手術在本地的發展愈趨成熟,然而,一些較早期的腸癌個案,由於腹腔鏡只能檢視腸道外壁,若單以腹腔鏡進行切除手術,很多時會因為腫瘤體積太小而難以確定其位置。於是我們便想到糅合內窺鏡及腹腔鏡兩大技術,醫生可因應情況配合使用內窺鏡,以檢視腸道內黏膜的情況,更準確地確認腫瘤位置,亦可減省更換和準備手術儀器的時間。另一方面,本港大腸癌案例較外國多,故本地醫學界早期致力研究微創手術治療腸癌的成效,包括如何更精準地切除腫瘤,避免損害附近神經線,減少對泌尿及性功能的影響。以上種種經驗都讓本港在微創手術方面的發展不落後於其他國家,在東南亞地區更可說處於領先地位。
人才培訓為關鍵
面對如此嶄新技術,硬件再先進亦必須有軟件的配合。有別於傳統開放式手術,醫生可以直接用雙手感觸病人的組織器官,萬一遇上突發情況如出血,也可用手按壓止血。不過,在微創手術中,沒實實在在的「手感」,手持的兩支「鏡」便是我們的雙手,再者醫生需要透過觀看二維屏幕,操作「雙手」來進行手術,因此外科醫生的培訓,特別在眼手協調、儀器操作方面皆十分重要,方可做到「人機合一」。慶幸的是,本港在微創發展初期已十分着重人才培訓,所有接受外科專科訓練的醫生必須完成微創手術相關課程,包括在動物模型進行模擬手術,熟習微創手術儀器操作、步驟和技巧,確認達標方可成為外科專科醫生,這亦是本地微創手術發展如此成功的一大關鍵因素。
經歷逾30年光景,微創手術發展一日千里,不論儀器抑或外科醫生的知識和技術,都要不斷革新以切合病人所需。以養和為例,在2003年設立微創手術外科中心(現時為外科中心),因應醫療科技的進步不斷引進各類嶄新手術儀器,當中包括於2007年引入達文西機械臂手術系統,其好處是靈活性高,可模仿手腕轉動而且過濾手震,特別適合前列腺癌切除、婦科癌症等需要精細縫針及較複雜的手術。近10年醫學界亦不斷研發新儀器,例如超聲波手術刀讓切割同時止血、內鏡的鏡頭更高清甚至以三維(3D)立體影像呈現,進一步提升手術的準確度和安全性。
作為外科醫生,能夠見證微創發展並廣泛應用至不同手術類型,實在與有榮焉。現時微創腹腔鏡手術已是膽囊切除、腎上腺切除等首選治療方案,癌症微創手術的成效亦與傳統開放手術看齊。期盼未來微創手術再有新突破,亦繼續培訓更多有志的外科醫生,為病人提供更精準、創傷少的手術治療方案。
撰文 : 李家驊醫生_養和醫院微創及機械臂手術拓展主任、外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醫學人機合一發展,專業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