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血症
近日中大醫學院發表研究報告,分析了2009至2018年的10年期間,入住公立醫院後死亡的成人數據,發現敗血症發病率與死亡率持續增加,研究者認為,這反映本港對於敗血症的治療,一直無明顯進步。
敗血症,簡單而言是病原體進入血液,讓病人抵抗力出現異常反應,引致身體器官衰竭。一般引致敗血症的病原體以細菌最常見,如:肺炎鏈球菌、甲型鏈球菌、傷弧菌和細胞外包膜含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的革蘭氏陰性細菌(如大腸桿菌)等。但面對一些抵抗力弱的人士,就算只是入侵性低、毒性低的病原體,都可使病情急劇轉差。
研究人員分析,認為敗血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可能與細菌抗藥性增加有關。這當然是不容忽視的原因之一。事實上,在新冠疫情期間,就有不少研究發現,雖然新冠是一隻過濾性病毒,不過,用在患者身上的抗生素數目有增無減。抗藥性增加是全球趨勢,美國感染及傳染病學會在今年7月,也發表了關於治療抗藥性革蘭氏陰性細菌的指引,和歐洲臨床微生物及傳染病學會於2021年年尾發表的指引很接近。指引內容,皆倡議理性使用新的抗生素,盡量把這些「最後防線」用於別無選擇的病人身上。
除了抗藥性,我想另一個原因讓敗血症數目和死亡率上升,亦可能和病人的抵抗力有關。隨着年長病人數目、使用免疫力抑制劑人士和接受癌症治療的病人數目有所增加,免疫力弱的人口也逐年提升。這群高危人士容易受病原體入侵,而且出現敗血症及死亡的機會,遠比抵抗力正常的人高。
作者為臨床微生物及感染學專科醫生
[信健康] 患上敗血症須知,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