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評估 似易非易
張太剛在醫療機構做了身體檢查,這天她拿着檢驗報告前來,着我為她解釋裏面的內容。我拿起報告翻來看,資料算詳盡,報告中有不少地方曾以鉛筆圈起來,應該是醫護在講解時,勸病人多加注意的部分。我好奇地問:「不是已有人向你解釋了報告嗎?」
「是的。上星期朋友推介我到那裏做身體檢查,當天醫護人員問了一連串問題,然後替我抽血。到昨天再去看報告,職員很努力地告訴我有關評估的結果,但我一時間不能完全理解,也不好意思詢問太多。」病人一臉無奈地說。
不能忽略過程
不少人也有類似張太的經驗。做評估就像回答一連串的「是非題」或「填充題」,只要把資料正確無誤地逐一輸入電腦中,期望等一下它便吐出準確的診斷結果或行動方案。既然這麼簡單,為什麼不直接找電腦來進行?醫護的參與可比人工智能優勝嗎?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只集中討論醫護在收集資料過程中,如何讓健康評估變得不一樣。至於經評估後得出的結果,該如何清楚向案主解釋亦同樣重要,這將留待下一篇續談。
在資料收集時,必須確保資料夠齊全和準確,才能作下一步的分析判斷。醫護一味單向地提問,只會鼓勵案主回答得更被動、消極,最終所獲得的資訊,都是流於表面,彷彿每個案例皆一式一樣,沒多大差異。要扭轉此局面,可以從這個「問」字開始!「問」的英文字「ASK」,可拆解為「Attitude:心態」、「Skill:技巧」和「Knowledge:知識」。在進行健康評估時,醫護若能在知識、技巧和心態這3個層面上,都掌握到竅門,那就必然事半功倍。
知識層面
毋庸置疑,醫護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做出正確診斷。與病患相關的資訊,例如個人病歷、家族病史、生活模式、身心狀況等,皆是不可或缺的內容。然而,這只是「以病為本」的臨床部分,只佔據了整個知識層面的一半。
哪另外一半呢?不錯,乃「以人為本」的相關資訊。案主為何前來做健康檢查?他害怕患上什麼疾病嗎?他有多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呢?對於持續的不良習慣,是否存有誤解而不作出改變?其身旁擁有哪些寶貴資源,來守護着他的健康呢?這眾多問題,不可能有預設的標準答案,案主必須深思後回應。健康評估充滿獨特性,並非千篇一律。
技巧層面
健康評估的技巧,在於如何在有限時間中,加強醫護與案主間之互動。過程中,案主並非落於消極的被動狀態,而是積極主動地作出思考、提出疑問、省察健康上的盲點、認清個人真正需求。案主需要獲得更強的正能量,更大的前進動力,來推動自己持續改善健康。
在收集基本健康資料時,我們不妨運用問卷方式叫案主預先填寫,又或刻意把評估分為兩個部分,並事前向案主表明。
前一部分是較少互動的簡單提問,以收集和驗證一些基本資料。隨後才是更重要的訪談部分,藉着主動聆聽,讓案主多思考、多談論。
心態層面
為鼓勵案主多談,醫護該調整心態,把對方視為備受尊重的人物,秉持着好奇心,專注於理解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並協助釐清說話內容。聆聽時,又要懷着同理心,不讓焦點停留於其缺點處,而是努力找尋其優點,並毫不吝嗇地稱讚對方。如此,案主必更樂此不疲地跟你對談,因為過程中能感受到被尊重、接受、了解、激勵。這些人性深處的互動,絕非人工智能可以媲美。
有病去看醫生是必然的,但無病也可以去看醫生啊!來個健康評估,更清楚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提早發現一些隱而未現的病患,或找出一些可引致疾病的風險因素來防患於未然。
假如你不想看醫生,不妨拜訪設立於本港各區的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當中擁有強大的跨專業團隊,專為巿民作一站式健康風險評估和管理。中心亦會定時舉辦各式各樣與健康相關的活動。
精明的你,想再健康一點,實在事不宜遲了。
撰文:劉知行醫生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改善健康評估技巧,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