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的慢性蕁麻疹(上)
45歲的敏華半年前第一次感染新冠。她一早打完三針新冠疫苗,一直嚴守各項防疫措施,在年初各措施放鬆不久後染病,病情並非嚴重,一個星期左右便康復了。
但其後她發現一個新問題,就是身體各處不時出現很多「風癩」:紅色浮腫隆起的一塊塊,就像蚊叮後的腫塊,痕癢非常;若果忍不住抓它,就愈加紅腫發癢,更出現一條條紅色的抓痕。
時間過去,舊的患處平復,新的紅疹又在別處出來,讓敏華十分困擾,痕癢常使她睡得不好,已經持續近半年了。
敏華已經看過醫生多次,每次服藥後都有好轉,不過自行停藥後風癩又再現。這次見醫生時,她有點沮喪地問道:「醫生,風癩可以治本嗎?我是否免疫力有問題才不停地出風癩呢?身體是否有問題呢?要做詳細檢查嗎?」
敏華的情況,臨床診斷為「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蕁麻」是一個生長於溫帶草本植物的名字,其下各個品種都帶有刺毛,人若觸碰到就會痕癢非常和出現紅腫,故此將相似的皮膚情況命名。我們通常則以「風癩」來作診治時的溝通。
最常見的急性蕁麻疹,大家肯定嘗試過,就是給蚊叮後出現的「蚊癩」。而急性蕁麻疹,則通常在接觸到致敏原後數秒鐘到數小時內發生;常見原因有食物或藥物過敏,也可能是接觸到環境的致敏原,如某些花草樹木、蟲蟻叮咬或爬到身上;身體受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後,也可能出現風癩。而精神緊張與壓力,亦可以引致蕁麻疹。另外,物理因素,如溫度冷熱、濕度過高、過緊的橡筋褲頭等,也能導致急性蕁麻疹。
而慢性蕁麻疹,則定義為持續6個禮拜或以上的發作。這病症相當普遍,多見於30至50歲的成人,女性患上的比例亦較多。
各種情況
醫生能從臨床病史和身體檢查來確診蕁麻疹。檢查時輕按壓浮腫紅色的風團,風團馬上沉下變白,放手後即時重新充血再腫起,就是蕁麻疹的特色。另外,若果用指甲抓(𢱑痕)或用堅硬的鈍器在出現風癩附近的皮膚劃線,就隨即會跟着條紋出現浮腫充血,好像在皮膚上寫字般,此病狀稱為「皮膚劃痕症」。
另一種病發情況是「血管性水腫」。這是皮膚,加上皮下組織和黏膜的更大範圍過敏反應,若發生在面部,就是「矇豬眼、孖膶腸、腫過豬頭」的樣子;也可發生在舌頭、喉嚨和四肢。發作時感到脹痛和麻痹,卻不會太痕癢。
受慢性蕁麻疹長期困擾的患者,皆非常希望可以找出引致過敏的原因,尤其看看是否需要戒口。而病人亦如敏華一樣,擔憂身體有「隱疾」,盼望家庭醫生為他們做檢驗。然而,大部分(八至九成)慢性蕁麻疹患者,都找不出致敏的特別原因。從經驗和研究發現所得知,就是檢驗通常找不到特別的致病原因,所以除非病人有其他明顯的病徵,否則不需要安排過多化驗檢查。基本的抽血,包括血全圖加上白血球分類、血沉率(ESR:可視為「發炎指數」)、C反應蛋白(CRP:可視為「感染指數」)、甲狀腺功能(過高過低都可以引起風癩),或許已經是足夠的初步驗血檢查。
蕁麻疹的病理,屬於「第一型過敏反應」。致敏原進入身體,會被組織裏肥大細胞表面的IgE抗體所吸附,並將其激活,釋放細胞裏儲存着的組織胺和白三烯等物質,即時引起擴張微絲血管、增加其滲透度的反應,讓皮膚痕癢紅腫,出現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而最嚴重的第一型過敏反應,甚至可以擴展到全身,引發「過敏性休克」:全身皮膚紅腫、血壓驟降和心跳極快、氣管收縮致呼吸急促困難,可能即時致命。
在致敏原消失或被身體處理後,蕁麻疹理應會自行消退。但若果是慢性蕁麻疹,身體的第一型過敏反應就好像自動地被激活了,持續自行在皮膚上發作。若沒明確的致敏原因,臨床上就稱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藥物非常安全
因為這些風癩「呢度好番、嗰度又起」,所以塗搽外用的止痕藥膏並不能解決問題。治療方面最主要靠服用抗組織胺類藥物,以壓抑發作的組織胺反應,達至止痕消腫的療效。很多病人會發現「止鼻水」的傷風藥都能夠止痕,而醫生處方的一些止痕藥丸就跟之前服用過的傷風丸一樣。是的,因為這些藥品同屬抗組織胺類,既可止鼻水,又可以止痕。常用的傳統抗組織胺藥物有chlorpheniramine和dexchlorpheniramine等,都能有效止痕。
上述的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具「有睡意」的副作用,臨睡時服用能止痕助睡,但日間服用卻不甚方便。所以現在通常建議病人服用「不具睡意的」第二代抗組織胺藥品,如loratadine和cetirizine等。這些藥品安全有效,不具睡意,有效止痕。可是,藥物的標準建議,通常只是每24小時服用一次,很多病人發現剛服用時可止痕,但數小時或半日後已經失效,風癩重現。因為這類藥品相當安全,能在醫生建議下加大份量,如每次服用兩粒,或一日服用兩次,穩定後需持續定時服食,以達致更好的止痕效果。
關於慢性蕁麻疹的其他情況,留待下次續談。
www.hkcfp.org.hk
撰文 : 顏寶倫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談談慢性蕁麻疹,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