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肺炎支原體感染

譚仲豪醫生 | 2023-12-14

最近在香港和內地出現了「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又稱「肺炎黴漿菌」)感染增加的趨勢,是一個值得我們高度警惕的情況。這種細菌可以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尤其非典型肺炎。
在本篇文章中,將與大家分享有關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重要資訊,並提供一些建議,以幫助讀者保護呼吸道健康。
肺炎支原體屬於「軟皮細菌」(Mollicutes)類的微生物,它們是一種非常細小的細菌,沒細胞壁,基因組較小。肺炎支原體的發現能夠追溯到1898年,當時科學家從牛身上分離出一種被認為是牛肺炎的病原體,並將其命名為microbe de la peripneumonie。隨後於1944年,科學家成功地從雞胚中培養出這種與人類非典型肺炎有關的病原體,且將相關感染稱之為「行走性肺炎」(walking pneumonia:即患有肺炎,照X光雙邊肺葉都花了,但病情並不嚴重,病人仍能活動如常)。

個人良好習慣如做運動,能加強免疫力,有效預防肺炎支原體感染。

肺炎支原體通常通過呼吸道飛沫的方式人傳人。它也可透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鼻涕或喉嚨分泌物進行傳播,或者通過接觸被感染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進行間接傳播。主要感染對象是兒童和年輕的成人,尤其在擁擠環境中容易爆發。肺炎支原體的潛伏期比較長,正常為2至3周,感染一般表現為呼吸系統疾病,其中大多數患者出現輕度上呼吸道症狀,例如喉嚨痛、咳嗽、流鼻水、鼻塞以及輕微發燒,並有機會透過免疫力自行痊癒。少數患者(約5%至10%)仍可能發展為非典型肺炎,常見症狀包括黏液痰、發燒、發冷、呼吸困難、胸痛和倦怠。根據統計,肺炎支原體是40歲以下健康人群中最常見的社區型肺炎(簡稱CAP)的原因之一。
需使用抗生素
儘管肺炎支原體平時只引起輕微疾病,但在一些患者中,尤其老年人或免疫功能受損的人,可能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如嚴重的肺炎、腦炎、腎功能損害和溶血性貧血。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早前於10月中發布的資料,近期香港醫院的兒科病房,接納了愈來愈多因肺炎支原體感染而住院的患者。當時分析已顯示,2023年8月至10月的兒科住院人數已接近2017年的高峰月份水平,這使我們更加需要保持警惕。
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治療通常要使用抗生素。然而,肺炎支原體的細胞缺乏「肽聚糖」成份之細胞壁,因此對許多抗菌劑(如盤尼西林:功效是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具有抵抗力。肺炎支原體還具有持續感染的特性,即使經過治療後它仍可能繼續存在。這種持續感染的原因,乃肺炎支原體能夠模仿宿主細胞膜的表面組成,逃避免疫系統追蹤。肺炎支原體的化驗診斷一般依賴特定的抽血檢查作血清學測試,或以鼻腔拭子採樣作多重實時「聚合酶鏈反應」(PCR)測試。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公共衞生實驗室,在2019年進行的測試結果顯示,多達70%之肺炎支原體對「大環內酯類」(Macrolides)藥物具有抗藥性。所以,醫生在考慮治療方案時面臨一定挑戰。對於公眾而言,治療肺炎支原體感染並非無藥醫,卻需要使用特定抗生素,因此懇請密切遵從醫生處方,切勿擅自胡亂使用抗生素,以免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

高風險人士,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應戴上口罩。

保持良好習慣
當然,我們並非無能為力,能夠通過個人和環境衞生的良好習慣,有效預防肺炎支原體以及其他相關呼吸道感染的傳播。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大家守護呼吸道健康:
1.高風險人群(例如有長期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身處密閉及擁擠場所時應該戴上口罩。
2.注意良好的個人衞生習慣,包括經常洗手、打噴嚏或咳嗽時掩住口鼻,並用紙巾包裹鼻涕或口水後,將其放入有蓋垃圾桶中妥善處理。
3.室內保持通風,避免前往通風不良的擁擠場所。
4.加強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適度地運動、均衡飲食和充足睡眠。
5.留意早期症狀,如咳嗽、喉嚨痛、發燒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可能接觸到肺炎支原體。
儘管肺炎支原體目前並無有效疫苗可供使用,公眾特別比較體弱的人士如兒童及長者,應考慮防範同期在社區爆發的其他類型呼吸道感染,如流行性感冒、新冠病毒、肺炎鏈球菌等,接種相應疫苗,為自己增加一份保障。
www.hkcfp.org.hk

撰文:譚仲豪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分享肺炎支原體感染資訊,醫學訊息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