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鄉情

青斯 | 2024-02-05

疫情令我5年未能回鄉,祭祖及住處水浸等事都只能託親人代辦,趁有空也得回鄉看看。

由香港到深圳北站換乘高鐵到梅州,雖然要4個小時車程,總比在灣仔或九龍乘直通巴方便。直通巴要6個小時多才可到達,但走動空間小,過程較辛苦。乘坐高鐵舒適穩定快捷,又可在車廂走動。梅州屬四線城市,雖還是老樣子,但亦感受到樓市淡靜和樓價下調的影響,從住處往梅江彼岸遠望,新落成的高樓大廈比以前多,卻少有仍在興建的,而新落成後的似乎空置居多!

辦完正經事後,就轉而追尋難忘的家鄉美食,或應說追尋以前爸媽煮的味道。在丙村祭祖後必到市集大快朵頤,吃梅菜扣肉、開鍋肉丸和釀豆腐等,還把一些食物打包回港讓兒孫品嘗,這幾天裏盡情地吃,把一切膽固醇問題拋諸腦後!

這次回鄉最感欣慰的是,得悉當日面臨清拆的祖屋群中,祖祠被保留下來,成為革命先烈熊銳故居及華南教育歷史(梅州)陳列館。熊銳的故事在黨史有記錄,他早年留學德國,與周恩來等創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亦曾激勵梅州同鄉林風眠到法國留學。熊銳於1925年回國後,曾在廣州政治講習班、中山大學的前身廣東大學任教,又是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廣東大學附中的校長等,被視為中山大學籌建者之一,後於國民黨在1927年發動的清黨行動中犧牲,終年只有33歲。鄉間族人知悉熊銳幼年時在祖屋群住過,還知道葉劍英元帥的通訊員也來自我們那條村,遂向政府申請保留祖祠,終獲批准!

並非幼稚
年長後總想把些事物留下來,當日政府要拆遷整條村時,就曾想保留父母住過、離祖祠幾間屋位的200年祖屋,當只有我個人想保留而家家戶戶都想獲得拆遷賠償或日後獲配新屋時,試問有誰會支持這個居港族人不切實際的想法呢?我沒能力滿足他們對金錢的索求,日後維修費亦不菲,只得放棄。現在祖屋群和七星伴月的小山崗群已被鏟平,沒留半點痕跡;雖然可惜,不過能保存這300年歷史的祖祠也是一大成就。回看當日不熟悉內地的運作,想法有點幼稚。這又如何?社會上總應有些人從原則上提出幼稚想法,不然社會就會跟隨分配利益的思維去做事。停一停想一想,正是我們防止醫療錯誤發生的一個方法!

以前聽過港大學者做的中國研究,其中就是先用未來錢,把一些土地或文物賣掉,但千金散盡後日後何以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