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眼前人

李維榕博士 | 2024-02-19

龍年前最後一宗個案,是個三口之家。一對年輕夫婦,一個7歲男童。

我兩個月前就見過這家庭,是孩子在學校出了行為問題,老師和學校社工帶他們來作評估的。

我們發現孩子很黏母親,母子關係密切,夫妻關係卻看來疏離。原來父親因為工作長年離家,夫婦聚少離多。有趣的是,丈夫說,他回來了,妻子反而一早起來到門外掃落葉;而妻子也說,丈夫回來了,大部分時間都在廚房洗碗,少有交談。

很多經常出差的男人都會發現,回到家,妻兒變得萬分投契,自己卻成為局外人,無法介入。遇上孩子出問題,惱火起來,就會責怪母親。如此一來,夫妻關係就更加疏離,母子關係就更加緊密。

這對夫婦也是一樣的狀態。因此,上次評估結束前,我請父母坐在一起,讓他們學習重新拉近夫妻距離,並增加母子的距離。但是,兒子已經習慣霸佔母親,怎樣也緊貼母親不肯放手,父親完全沒插手的餘地。在完結時,兒子更拚命抓住母親的手,把自己塞在她懷中,把父親拒之於「外圍」。我問父親,「你會把老婆爭取回來嗎?」他答:「會!」

評估完畢,我們與學校聯手,由學校協助孩子把專注力集中在做學生的責任上,我們就幫助夫妻致力於改善彼此溝通。

事過數月,學校社工回報,孩子果然遵守承諾,認真地向她報告進度,還在同學中贏了「親善大使」的美譽。父母自己卻沒多大進步,甚至完全忘記上次見面的談話。

我們只好讓他們坐回上次完結時的位置,重新開始。

孩子抱打不平
父母記不起上次的坐位,還是孩子在旁提示:母親坐在中間,父親在她左邊,孩子在她右邊。這次孩子並沒纏着母親,反而成為拉攏父母的好幫手。我們故意加強學校社工的反饋,對他們說,孩子有守諾言,真的好好上課,那麼父母親呢?他們有沒有守約?

大人不守約,往往是孩子對成人世界的投訴!

父母面對這個挑戰,真的百詞莫辯!他們起初不斷為自己辯護,甚至否認關係有矛盾。母親說,出門掃樹葉,只因大門口太多垃圾;父親說,不停洗碗,是因為妻子認為碗洗得不夠乾淨。

談着談着,夫妻終於入正題,原來父親一向認為母親過分關注孩子,什麼事都要問他意見,造成孩子很強的依賴性。他的觀察很對,然而他沒留意,他說的每句話,都令妻子轉頭去面向兒子,而兒子,立刻就去安慰母親。父親每句要求母子分隔的話,只會造成他們更加緊密。

父親說:「那是因為兒子在保護媽媽!」

對呀!不過,如果沒人在傷害母親,孩子又何須保護她?

這是一個時常出現在治療室的家庭現象,剛剛就見到另一個例子:一個行為失控的男孩,不斷與父親對抗,人人都以為是父子相爭。可是,母親形容一次孩子聽到她與丈夫爭吵,在房間暗自哭泣,因為覺得「很自責」。

孩子為什麼自責?因為母親為了他的行為而被父親怪責嗎?母親含淚點頭。

所以說,在家庭系統中,關係不只是兩個人的事,千萬別說母親與孩子過於密切;也不要只怪父親不懂得親子,三人行,不要漏掉其中另一人!

記得一個9歲的孩子對她父親說:「你罵我不要緊,罵我媽媽就不成;你罵她一句,我還你兩倍,你罵她兩句,我還你四倍!」

這是孩子的天性,專為被壓迫的一方打不平!

好伴並非天成
據說,家和萬事興,前面還有三句: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所以父母子這個三人組合,是一環扣一環的。

因此,我們鼓勵父母手牽手,讓父親放下責怪的語氣,平靜地向母親表達他的觀點。這當然又得經過一番掙扎,父親一談到教孩子,就習慣性地滿口教訓,而母親,立即就有情緒反應。

她說:「我當然知道不能讓孩子過於依賴,他亦愈來愈不聽話,但你一開口就找我的錯處,我又怎能不感到委屈……」

父親也十分委屈:「我就是這副性子,我不懂得如何哄女人!」

我們說:「不要緊,再試試看!老婆是要哄的。」

話不投機,她就寧願掃樹葉,都不跟你講話,你也只有洗碗的份兒!

就這樣一個又一個回合,這對長期孤單的夫妻需要學習如何調整他們的頻道,才能夠對起話來。這過程並不容易,可喜的是,孩子在旁看着父母苦心經營,變得十分安定。父母談得流暢,他便滿面歡喜;談不起勁,他就在母親耳邊竊竊私語,不知道提供什麼良策。

後來讓父母換位置,父親坐在中間,隔開孩子與妻子交流心聲,孩子就安詳地靠在父親身上,由得父母款款深談。
孩子放心父母,才容易走好自己的路。

家庭治療是一種經驗式的交流,必須令家人經歷新的相處模式,才有動力改變舊有的互動習慣。

最重要的是,我們相信人間有情,無論夫婦陷於如何僵局,誰不渴望早上醒來第一眼就看到一張親切的面孔,臨睡前有人說一聲甜蜜的晚安?好伴並非天成,還是珍惜眼前人,努力共創美好家庭!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