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也是同路人

天峯醫生 | 2024-02-28

醫院向來是見盡生老病死的地方,急症室乃救急扶危最前線,深切治療部是危疾重症的大戰場,存亡往往就在一瞬間發生。

人非草木,不要以為醫護人員見慣場面就對生死不以為意;只是,他們既要控制自己情感以繼續盡其職責,同時間,他們也要照顧家屬面對失去親人的情緒反應。

有急症室同事早前跟筆者分享他們收到的一張病人家屬感謝卡,然而家屬並非感謝同事救了其家人。家屬的母親在送院途中去世,急症室同事其實未能為病人回天。同事憶述當時見到家人聞訊悲慟不已,自己亦不禁眼淚盈眶,如今數月後竟然收到他們的感謝卡,心情一陣微酸卻又有點安慰。

急症室每日都會有命懸一線的病人,現實當然並非所有病患都能跨過危關,而在急症室處理哀傷輔導的挑戰很大。
首先,家屬對親人突然亡故多數完全沒心理準備。我曾經替一位遭遇交通意外的21歲年輕人急救,最終返魂乏術,其母親在急救房門外痛哭的情景,至今仍然歷歷在目。就算明知有長期病患,送到急症室便成最後一面,對家屬來說仍多屬始料不及。

急症室每日都會有命懸一線的病人,當然並非全部病患都能跨過危關,而在這裏處理哀傷輔導很具挑戰性。(中新社圖片)

二來,同事跟病人和親屬的接觸時間很短,通常未曾建立過任何醫患關係,莫說信任需要時間體現,有時連彼此了解都欠奉。若果甫見面便迎來噩耗,試問有多少家屬能夠冷靜面對?

對工作的極大肯定
另一方面,由於病人過身時一般在院不足24小時,而且很多時死因未必能夠確定,又或者病人並非自然原因(例如意外)離世,需要轉介死因裁判官處理。為了便利警方及法醫取證,同事要小心保存遺體及證物原狀,在處理遺體過程中會有所限制。

更重要的是,整個急救過程其實既複雜又緊湊,在急救房內的同事必然忙得交關。即使最終病人心電圖已成一直線,同僚還有許多工作程序要完成。當中可能有同事已經工作逾時,甚或一大段時間未有食物落肚,筋疲力盡之際卻仍要保持專業,不能有絲毫失誤差池。

同事告訴筆者:「在如斯情況下,我們更需特別照顧這些病人家屬的情緒。會盡力與家人保持密切溝通,安排他們坐在急救房門外,不時滙報進展。若病人搶救過程中不幸離世,我們會在可行情況下盡量整理遺體儀容,讓家屬可以瞻仰遺容,輕撫遺體表達愛意。另外,有獨立房間,讓家屬能喝點水休息一下,聽取護士解釋往後處理親人離世的程序,盡可能陪伴及解答家屬的疑問。之後還會寄出慰問卡給家屬,讓他們知道我們仍然在乎其感受。」

同事還說:「經歷數個月哀傷後,家屬重拾動力,執筆感謝醫護人員的奉獻,同時道出我們的慰問卡曾給他們莫大鼓勵。其實,他們的回信是對大家工作的極大肯定。」

家屬通常聽到病人要入深切治療部,皆會理解到病情非同小可。(路透圖片)

另一邊廂的深切治療部,同樣是對抗病魔的特種戰場。深切治療部的病人通常有兩大類,一是手術後需要密切監察,一是病情惡化要許多不同侵入式救治。術後病人亦可有兩大類,急症手術和預約手術,不過無論哪一種,病人要麼經歷大手術,要麼本身有長期病患,總之有一定的惡化風險。至於侵入式救治,包括需要呼吸機、中央靜脈注射、動脈血管監察,以至身體不同部位的喉管等。

由病人角度出發
家屬聽到病人要入深切治療部,都會理解病情非同小可,除非只屬預防監察性質,否則已足夠教家屬憂心不已。深切治療部和急症室的急救病房一樣,經常出現搶救病人的情況,惟家屬心理狀態可能比急症室有多一點時間準備,亦有多一些工夫讓醫者跟病人和家屬建立關係。

然而,大部分家屬會對深切治療部寄予厚望,以為只要盡一切辦法延續病人生命,便是深切治療部最大和最好的功能,但事實並非如此。

對病人而言,所有侵入式治理都有一定程度的損害,尤其對一些沒腦部功能,或已經無望恢復生活質素的病人,靠着入侵性治理來延續其心跳和含氧量,這樣不但沒意義,更徒添病人與家屬的痛苦。可是,要家人明白和接受「放下」,同樣需要同理心和耐性,要投入時間和愛心,慢慢為家屬解釋當到達某一階段時,紓緩護理不等於置親人於不顧,相反,是真正由病人角度出發,使其舒服不受苦。

有深切治療部同事分享:「曾經有位兒子堅持要為已成植物人的爸爸做盡一切急救措施,我見他的名字很有意思,便特登問他誰改的,他說是爸爸,為了使他有服務社會的心。於是我便和他聊起其父親的軼事,慢慢讓他明白最能體現他爸爸期望的,是要對社會有貢獻。最後,他終於勇敢接受失去父親,甚至同意爸爸成為器官捐贈者,真正貢獻了社會。」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描繪出醫患關係,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