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室加費

馮康醫生 | 2024-03-12

政府放出消息,要檢討急症室收費,打算把非緊急及次緊急的收費水平,調整到私家醫生之水平。消息傳出後,社會上很多不同反應,莫衷一是。我從衞生經濟兩個角度,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是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準確一點,是價格彈性對需求的影響。一般來說,大多數醫療需求的價格彈性都很低,屬剛性需求。這很容易理解,有病自然要看醫生。醫生說要做檢查手術,自然聽他的話。

各類醫療服務之中,預防性醫療及藥物的價格彈性會較高。價格提升了,病人或消費者可以選擇不採購。急診室服務的價格彈性則往往低於-0.05,即每1%的價格增長,急症室需求的下降少於0.05%。

公立醫院的急症室需求,對價格的敏感度,應比-0.05還要低。主要因公立醫院及急症室大多數病人都是老齡、拿綜援及低收入人士。老齡及綜援人士完全免費。這解釋了過去每次收費調整,包括2002年由免費到開始收100元,及2017年加到180元,對急症室求診人數的影響都很短暫及沒效果。

接着是目標補貼(Target subsidy),這是很多政府採用的政策,保障社會中貧困及有需要人士,很多時候用於食物、能源等民生基本需要。

在過去醫療改革的討論中,政府及醫管局也曾提出過以目標補貼為原則,調整不同醫療服務的資助比例,以反映公營服務的角色。像政府在住院服務的資助比例就相對高,在普通科門診之資助比例便相對低。

這些資助比例其實沒很大對比,亦沒考慮市場的價格。周一嶽醫生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的時候,提出公營醫療的4個主要角色,並沒同時提出價格調整來突出角色。可以說,政府一直以來對公營醫療的資助,其實沒什麼目標。

政府建議針對非緊急及次緊急求診人士的收費調整,並且以私家醫生診所的價格作為參考,是一項突破。(中通社圖片)

這次政府建議針對非緊急及次緊急求診人士的收費調整,並且以私家醫生診所的價格作為參考,是一項突破,清楚確定公立醫院急症室的功能和目標。政府可以考慮進一步把目標補貼之政策,推向其他門診服務,包括普通科門診及專科門診,配合基層醫療在社區發展。從這角度來看,我百分百支持政府現在的建議。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

[信健康] 淺談急症室收費調整,醫策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