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真實生活 私家市場vs公立醫院

傅錦峯醫生 | 2024-03-18

自2月起,韓國有近萬名基層醫生罷工或辭職,原因是韓國保健福祉部宣布擴大醫學生招生政策,至截稿時事件仍未平息。事件在國際和醫學界引起廣泛關注,也讓筆者憶起當初成為醫生的原因,以及由公立醫院投身私人市場的經歷,一晃眼已有25年光景。

在前15年的職業生涯,我與大部分醫生一樣,於公立醫院過着沒日沒夜的生活,工作刻苦;轉到私家醫院後,有一陣子也感到前路茫茫,但最終仍能實踐所長,學以致用,幫助有需要病人。歸根究柢,不辭勞苦為病患者盡心盡力,是一切的基石。

在公立醫院,經常要「On Call 36小時」,亦即連續值班36小時,一星期兩次,生活日夜顛倒,總不知道那天是星期幾,幾乎像住在醫院裏一樣。

受訓時,我們經常要進行很長時間的手術,印象深刻是多次協助顧問醫生為病人進行大手術,切除膀胱癌和重建膀胱術、盆腔器官切除術、腎癌併下腔靜脈栓塞切除術等,全屬複雜的開放式手術,從早上8時做到晚上8時,期間沒休息,亦沒時間吃飯。

南韓大批醫生上街抗議當局擬擴大招醫科生。(法新社圖片)

產生斷層
完成手術之後,晚上繼續值班,只有少許時間休息,而我們仍然要保持警覺,隨時準備應對急症。翌日早上巡房,照顧病房裏的病人,然後繼續門診工作,接着進行另一個手術。看來是非人生活吧?可同時是寶貴的鍛煉,讓我們在惡劣環境下仍然可分析病情,作出適切決定,幫助患者;既刻苦,又感自豪。

當時沒想到,踏入私人市場多年後,這些經驗仍管用。現今微創手術大行其道,開放式手術的需求愈來愈少,反而令不少年輕醫生缺乏這方面的「開刀」經驗。

不過,總有嚴重個案必須進行開放式手術;以腎癌為例,早期階段可以用微創機械臂協助進行部分切除,但如果腫瘤很大(例如已達20厘米並且與腸相連),泌尿外科醫生便需要與腸胃外科醫生合作,以較大切口的方式取出腫瘤及縫合傷口。我年輕時很幸運,既可接受開放式手術培訓,同時本地開始引進微創手術技術例如機械臂等,如今我可將這些經驗傳承下去。

公立醫院承擔了全港九成病人,醫護人員每天要面對眾多奇難雜症,私家醫院病人病情一般較穩定,因此我要感謝當年公立醫院時的恩師和病人,給予我學習和成長機會;在公立醫院工作15年,見識了許多重大病例,也學到很多新技術和經驗。之後轉投私家醫療機構,就算面對非常複雜病例,也能憑藉過往經驗去面對。

當然,在公立醫院的龐大體制下,承受的壓力絕不少,昔日很多醫生留下來,是為了可繼續幫助病人、精進醫術或成為某一專科的專家;然而,複雜的環境令他們像被冷水淋頭般,打擊了意志,才轉往私家市場尋找自己的天地。

離開公立醫院後要從頭做起,有醫生好友曾提醒我,起碼花五六年才可建立口碑和得到各方信任,所以必須非常努力。

繁瑣工作
此外,走進私家醫療體系並不會讓工作更輕鬆,相反,這是確認自己能力的修羅場,必須非常自律,也要處理許多診所行政和瑣碎工作,例如設定預約系統、訂購藥物、聘請和管理護士,甚至處理租金、電費等瑣事。

對專注當醫生多年的我來說,起初確實十分困難。所以,常想起一位醫生好友介紹的一篇文章〈唸你們的名字〉(編按:張曉風撰),提醒自己毋忘初心,時刻記住當醫學生時的信念:「事實上,作為一個醫者的過程正是一個苦行僧的過程,你需要學多少東西才能免於自己的無知?你要保持怎樣的榮譽心才能免於自己的無行?你要幾度猶豫才能狠下心拿起解剖刀切開第一具屍體?你要怎樣自省才能在千萬個病人之後免於職業性的冷靜和無情。在成為一個醫治者之前,第一個需要被醫治的,應該是我們自己。」

路愈難行,得着愈多,就是這些信念支撐我勇敢地離開舒適圈。

漸漸地,我開始享受嶄新的工作模式,特別是可以有充裕時間跟病人及家屬會面,實現理想的醫患關係。在公立醫院,病人每次覆診都跟不同醫生會面,跟進行手術的那位醫生亦不熟稔;但現在可與病人建立關係,彼此可提升信心,對治療效果幫助很大。

另一方面,並非所有找私家醫生的病人都是中產或以上,有些市民可能因為公立醫院的輪候時間太長,或久病難醫,才來尋求協助。正因為我曾在公立醫院工作,所以更容易與他們產生共鳴。

接受磨練
對有志學醫的學生來說,無論在公立還是私家市場,首要秉持仁心仁術的精神,出自內心去幫助病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全心全意為病人着想,努力增進經驗,不斷提升醫術。現在不少年輕醫生提早投身私家市場,但我衷心認為,公立醫院的路途可能走得艱辛,然而所獲成果會更多;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必須接受挑戰和鍛煉,這樣才能不斷成長。

撰文:傅錦峯醫生_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召集人

[信健康] 分享醫護的心路歷程,醫生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