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讓AI取代真人醫生?

天峯醫生 | 2024-03-27

上文提及,「態度遠比知識和技術重要」,對經常接觸不同病人的醫生來說,應該也非常適用。不過,在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今天,一切講求精準、快速、自動化,還真的需要真人醫生嗎?

相信大家在不少電影中都看過類似一幕:主角負傷走進剛能容納一個人躺着、類似手術床的裝置,電腦系統透過語音詢問主角有什麼可以幫忙,他/她回答:「替我檢查。」

電腦經過核對身份認證、權限等操作之後,透明罩便會緩緩覆蓋整張「手術床」,一道光線由頭到腳在主角身上掃了一遍,電腦系統利用語音告訴主角身體哪裏受了傷、哪裏有異物等,更會提出幾項「治療方案」,主角通常會選擇最危險的方法(可能因為戲劇效果或劇情需要),電腦系統便會提示該方案的風險,說什麼主角身體狀況不合適之類,他/她自然又是不顧一切,硬要「確認」進行手術。結果不消幾分鐘,由麻醉、切口、縫合,全機械操作完成,主角總會在敵人來襲之前拉開所有維生儀器和喉管,逃離現場,檢回一命。

返回現實,可能大家都曾想像過:有天去到醫院或診所,全自助登記掛號,問診、檢查、拍X光片的是機械人,轉眼間檢測資訊就已經同步出現在閣下手機熒幕之上。只要你按下治療方案的選擇鍵,再按「確認」,診金便自動從你的銀行賬戶轉到醫院診所,而藥單號碼便會出現在手機上。這個時候,你已經可以回家,當回到家時,藥物已送到家門口了。整個醫療過程,你連一個「人」也不曾碰過,更是幾乎零等待。

完全機械操作
隨着不同AI醫療系統的產生和發展,前面提及的電影或想像場景,可能已經不再是天方夜譚。的確是,部分前面描述過的步驟的確已經出現在現實世界中。

不少公立醫院或診所已經設立了自助櫃位,以供病人登記掛號甚至交費,透過HA Go應用程式更加方便。自助或自動問診亦非新鮮事,分別只在於病人透過電子問卷形式輸入病情,抑或經AI模擬語音一問一答,某程度上收集到的資訊與真人辦理無大分別,反而訊息能夠即時被輸入AI處理系統,可立即作出分析。

至於檢查一項,雖然傳統人手臨床檢查,例如摸肚、聽心跳、測試手腳不同肌肉的柔韌度和力度等,機械人未必容易做到,但反倒一些較為進一步的檢查,例如超聲波、X光、電腦掃描等,都做得比以前容易輕便得多。就算超聲波,本來還是要靠人手操作進行,卻已有一些裝置可以好像一條腰帶戴在病人身上,便已經能夠產生簡單肝臟、腎臟等數據。同樣地,不同數據都能夠即時被輸入AI處理系統,加上上面的病情訊息一同分析,其分析出來的結果準確度和仔細度,很難不會超越真人醫生。

在科技層面上,未來絕對有可能出現「全機械人手術」。
在科技層面上,未來絕對有可能出現「全機械人手術」。

有了檢查結果,AI開藥絕對不成問題,即使要做手術,雖然現在只有機械臂輔助手術,還未有全機械人手術,然而筆者相信科技上絕對有可能。AI經過學習,從簡單手術做起,尤其微創手術可能比真人更易上手,要像電影中麻醉、切口、縫合等,都由全機械操作完成,指日可待。

態度難被取替
話雖如此,肯定仍有很多人質疑AI機械人完全取代真人醫生的可能性,仍會認為有許多細緻動作和分析方面,AI是不及真人的。誠然,自己並不認為也不希望AI機械人可完全取代真人醫生,原因並非AI機械人的「知識」和「技術」不能取代人,而是「態度」。

AI強項是知識,但醫生的態度難以被取代。
AI強項是知識,但醫生的態度難以被取代。

在醫學院時,醫學生第一樣要學習的是如何了解病情,這包括問診和臨床檢查。問診時除了知道需要問的問題,和如何分析病人的說話等,懂得觀察和了解病患其實很重要;同樣地,臨床檢查時,亦要先觀察再感受,完全是人與人之間的觸碰。

可惜,很多醫生被詬病看診時只顧輸入電腦資料,連病人都沒多望一眼,加上愈來愈依賴抽血和不同掃描檢驗,愈來愈不講究臨床檢查的工夫,和病人的接觸變成只剩「知識」,正中AI的強項,偏偏將AI最不能取代的「態度」率先拋諸腦後。

對於病人,完全由AI取代醫生也不見得是件好事。試想病人在看病時,由頭到尾只是輸入和確認,得到的問候提議都由程式設定,甚至想問多句也不能期望不一樣的答案。畢竟從真人口中出來的一聲問候、一下觸碰,才能讓病者感受到真正的溫度。

「態度」,不單止影響醫療水平和病人感受,也影響到醫療發展的方向甚至將來醫生的生存空間,在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今天,其實更加重要。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AI可否取代醫生檢查,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