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談之改變

青斯 | 2024-06-11

最近鬧得熱烘烘的垃圾徵費,在一片關注聲下,政府先延期,繼而在評估先行先試結果後宣布暫緩實施,但未再有確切實施日期。我絕對支持環保和源頭減廢。這絕非易事,然而為了地球和下一代的將來,仍要去做。所以這次垃圾徵費再押後,多少覺得可惜。不過,因配套不足,8月1日怎也實施不來!望政府知道這減廢方向是正確的,切忌放棄以免前功盡棄。

環保習慣
相信沒人會反對環保,只不過每人認知過程不一樣,步伐亦不一致。

我的環保意識不強,相比小兒相去甚遠,但慶幸也能逐步追上。中午留在辦公室吃飯盒時,早已自備餐具,更不會用膠袋去盛載飯盒。服務員關心地問,不怕飯盒熱嗎?假若決定不要膠袋,當然有方法處理熱飯盒。

最近再進一步,覺得能減少用一次性飯盒就要去減,所以買了個玻璃有蓋器皿作飯盒,吃飯後只須花點工夫把玻璃器皿洗淨,何樂而不為。處理妥當這些易做的事後,就可挑戰更難的減廢工作,例如包裝使用的物料,若能減少及重用多麼好!若不能,減去不必要的購物也是良方,問題是社會能否承擔這帶來的負面經濟影響?

環保要靠習慣,就算一切配套設施就位,還要試行一段時間,習慣才能養成。所以影響大眾市民,要求大家改變行為的民生議題,與一般政策的實施如三隧分流又有所不同,適宜有較長寬限期,期間盡力協助,讓市民覺得可以做到,才可正式實行並施行罰則。

兩種焦慮
從一個受眾的層面,突然要在數月內實施減廢,最初真是一籌莫展,不知從何處着手。就連宣傳小單張都未收過,垃圾袋在哪裏買也未知,推廣過程似乎集中宣傳垃圾袋及收費方面。其實市民未必反對垃圾徵費,但見未有足夠配套時,只是表達「學習焦慮」,和怕受罰的「生存焦慮」而已!

改變亦是醫療管理的重要課題。在教授轉變的課堂裏會強調兩點。

其一,作任何改變前,都要進行詳細力場分析,評估推動及阻礙改變的力量,最好再加入行為經濟學上輕推理論元素,令改變更易推行,習慣更易養成。

其二,要處理學習焦慮和生存焦慮之間的關係,若學習焦慮比生存焦慮為低,大家都會快快學習新做法,以免觸犯生存焦慮所恐懼的惡果,前提是應盡量減低學習焦慮,而非提升生存焦慮。在醫療管理領域內,我覺得提升生存焦慮是不道德的。

希望政府重推垃圾徵費時能加強配套,減低學習焦慮,更可考慮超過一定限額時才作收費,慢慢將限額降低!

白鷺幼鳥住在樹頂的巢,不慎跌下就粉身碎骨,所以要盡快學懂飛,才能克服生存焦慮。(作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