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同源中藥資源之一 產業現狀與研究實踐
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5月發表了藥食同源產業分析及發展策略的兩篇文章。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堅持預防為主」「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我國的醫學模式亟須從「治已病」轉向「治未病」。《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均清楚指出以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為重點,研發中醫藥健康產品。
1.資源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2018至2022年中國保健品市場,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據艾媒諮詢的《2023-2024年中國保健品行業研究及消費者洞察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保健食品市場規模為2989億元,2023有望達到3282億元,2027年可望達到4237億元。近10年藥食同源品種貢獻了中藥材需求增長的80.06%。中藥資源產業快速增長態勢、開發利用途徑呈現多元化趨勢。
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特色與優勢彰顯不足、缺乏傳統中醫藥「治未病」特色、支撐開發利用的相關基礎研究有待更加深入、產品同質化、中藥品種目錄有待拓展。
截至2023年8月,我國審批註冊的國產保健食品中有1717種含有枸杞子,1302種含西洋參,1095種含黃芪,976種含人參。自2020年以來,我國共審批註冊國產保健食品1367種,其中聲稱具有增強免疫力功能的保健產品最多,達到810種,佔獲批保健食品的59.25%;其次是緩解體力疲勞類,為189種;再次為輔助降血脂類,共105種。
2.資源開發利用策略及研究實踐
2.1基於藥用、食用差異化發展策略的藥食同源中藥資源生產布局,應依據其開發利用途徑選擇適宜的種質及產區。
2.2現代多組學技術中藥功效表徵
中藥資源產業化與方劑創新藥物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資源循環利用重點研究室主任段金廒教授團隊,前期以大棗補脾益胃、酸棗仁養心安神、枸杞葉糖脂調節的物質基礎及生物學機制研究為例,整合代謝組學與腸道微生物組學技術,從腸道菌群結構及宿主代謝組二者相互關聯角度,建立了藥食同源中藥傳統功效評價及潛在作用機制發現研究策略,並系統地解析了以大棗、酸棗仁、枸杞葉為代表的藥食同源中藥,通過穩定腸道菌群結構、平衡宿主代謝網絡,而達到調節機體免疫及糖脂代謝的生物學機制及其物質基礎,替資源價值發現及臨床應用提供了支撐,也為同類研究提出方法參考與研究示範。
2.3本草典籍記載及民間應用習慣的新品種及新部位開發
古代本草典籍對「藥食同源」品種多有記述,《藥食同源目錄》收錄的110個藥食同源品種中,《本草綱目》草部記載了該目錄中的25種。《本草綱目》草部還收錄126種藥食同源藥用植物,《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56種,未記載70種,這些未被收錄在《藥食同源目錄》的品種,可作為重要研究對象進行新食品原料的探究。
2.4新食用部位的開發策略
山西省在充分挖掘本草記載非藥用部位食用歷史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藥茶產業,至2021年已形成沙棘葉茶、山楂葉茶、連翹葉茶等26個系列,綠茶、紅茶和黑茶3個類別500餘款產品,年產值超過3億元。
2.5循環經濟理論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構建
中藥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非藥用部位、碎屑尾料、提取後藥渣、醇沉沉澱等大量廢棄,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基於循環經濟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資源化(Recycle)的核心原則,圍繞黃芪莖葉、菊莖葉及根、酸棗果肉及核殼、山茱萸種子、栝樓果瓤、枸杞子及甘草提取後藥渣等10餘種非藥用部位,及加工下腳料開展資源價值發現及循環利用研究,形成了飼用化、輕工原料化、肥料化等資源化利用模式。
基於天然植物資源開發可有效替代抗生素的飼用產品,已成為目前畜牧行業的研究熱點。
部分藥食同源中藥資源,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非藥用部位含有豐富營養物質,以其為主要原料研製有保健功能的飼用產品具發展前景。
此文之二將於下次待續。
撰文 : 黃譚智媛_香港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信健康] 藥食同源發展趨勢,中藥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