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由模仿開始
AI發展一日千里、勢不可擋,筆者在前文從心態、發展方向、監管、未來展望4個方面,簡述了個人對與AI共存的看法。
文中提出了兩個問題:AI為何一定要模仿人類?我們真希望有另一個跟自己一模一樣卻遠超自己的機器嗎?
其實,自古以來,人類都有着「仿製自己」的夢想,甚至希望為仿製品賦予意識或者智慧,即所謂人造人或機械人。最早關於機械人的描述,可能出現於希臘神話,火神赫菲斯托和獨眼巨人一起製造了一個叫塔洛斯的銅製機械巨人,根據荷馬史詩《伊利亞德》描述,塔洛斯當年在特洛伊戰爭中負責守衞軍事重鎮、希臘文明的發源地克里特。無論古今中外,由神話、傳說,到後來的小說、電影等,出現智能機械人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
事實上,AI最初的發展原意,本來就用機器來模擬人類,基本假設人類的思考過程可以機械化,所有認知功能都可被精確描述,從而能夠在電腦上複製。加上發現人類大腦是由神經元組成的電子網絡,其激發訊息只存在「有」和「無」兩種狀態;同時,足以描述任何形式計算的電子網絡及二進制數碼訊號技術漸趨成熟,讓構建模仿生物神經網絡結構和功能的電子大腦變得可能。
或許就是這個原因,AI最初發展進程以「邏輯推理」為主,但畢竟科學家們都希望實現具人類智能水平的AI,隨着電腦功能大幅度提升,開始由「邏輯推理」為主轉變為以「知識資訊」為主,再到近期變成以「機器學習」為重點的路徑。
黑猩猩比幼兒更聰明
所謂機器學習,是實現AI的主要途徑之一。機器學習透過演算法,讓電腦從大量數據中分析、計算、「學習」,從而推論出規律,再利用規律預測未知數據,或者發掘原本零碎缺乏組織的資訊,將之轉化成有用的資料制式以供應用。顯然,機器學習是AI發展的重要一環,與人類自身進步需要學習,同出一轍。再進一步看,AI靠着模仿人類而生,人類又何嘗不是靠模仿學習而活?
我們打從呱呱落地開始,便已通過模仿去學習;當然在嬰兒時期,最好的模仿對象便是照顧我們的人。我們會模仿他們的笑容、說話,以至動作。漸漸地學會其坐姿,像他們直立而行。過程透過觀察、聆聽,這是輸入資訊的階段,然後便在不知不覺間分析規律、嘗試實踐,即輸出資訊的階段,而且同樣要從相當次數的錯誤中糾正、調節,最終成功達到預期效果。
模仿學習其實是一種社會學習,我們很多時都通過模仿去獲取新的行為能力。模仿亦讓大家明白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有助溝通和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對於發展健康的社會功能有重要作用。原來,動物也具有模仿學習的能力;舉例說,實驗證明,鴿子能夠透過觀察同類的某些動作而得到獎勵(通常是食物),而學習到獲取獎勵的動作或行為。
有時有些動物甚至比人類幼兒更加「聰明」。例如有一個實驗,需要打開一個不透明盒子以取得裏面的獎勵。研究首先讓3至4歲兒童和黑猩猩觀察一名示範者用了3個動作去打開盒子,不過實際上打開盒子只需要執行其中兩項操作,另一項操作不必要的,只是由於盒子不透明,接受實驗的兒童和黑猩猩看不出不必要的操作,於是孩子們和黑猩猩都模仿做足了3個步驟,在盒子裏取得獎勵。研究第二階段則用上透明盒子,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一個動作對打開盒子沒有關係。實驗下來,黑猩猩沒執行那個不必要的動作,只做了開盒子必須的兩個步驟,反而人類幼兒照樣模仿了所有3個動作。
偉大的藝術家偷
以往外科醫生流行說:「看一次、做一次、教一次。」意思指我們學做一個手術,首先靠觀察前輩示範一次手術,然後便自己去實踐進行一次,最後作示範一次教導下一代醫生,那麼就算畢業了。
當然這是個誇張的說法,卻多少顯示出觀察、實踐、優化的學習循環。其實在觀察和實踐之間,以及實踐與優化之間,都需要分析和歸納;而在不同優化過程之中,還要透過交流、整合、更新,才能將整套知識系統結構化,以帶動整個領域進步發展。絕不能像3歲小孩一樣,因為缺乏獨立判斷,只懂遵循慣例或盲目從眾。
模仿確實是很有效的學習模式,然而重要的是能否深思精悟,從而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模仿學習對AI影響,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