癦、痣,還是皮膚癌?(二)

彭雪瑩醫生 | 2024-11-21

隨着年齡增長,身體上癦的數量慢慢增多。若皮膚上的癦在短時間變大,顏色變異,甚至乎有痛楚感、潰瘍、流血;這些可以是皮膚癌症狀。較常見皮膚癌包括基底層皮膚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瘤。基底層皮膚癌屬最普遍皮膚癌症,常見於老年人面和頸部位置(這些部位長期受紫外線照射,是病發誘因)。初期發病時呈黑色小斑點,慢慢隨着時間愈變愈大。由於早期發病與面上的癦無異,較難察覺。鱗狀細胞癌則生長得較快,亦有機會擴散到附近淋巴結(如面部皮膚癌可擴散到頸或耳朵附近的淋巴結)。長期暴曬、自身免疫系統毛病、長期處理不當的潰瘍傷口都是病發誘因之一。黑色素瘤是三種皮膚癌裏處理方法比較複雜的一種。中年到老年人都有機會患上此症。除在太陽可照射到的皮膚,手和腳的皮膚亦是亞洲人常見的病發部位。黑色素瘤初期表徵是細小的黑點,然後短時間內迅速長大,甚至乎潰瘍、流血,或在旁邊產生更多小黑點。黑色素瘤除可轉移到附近淋巴結和皮膚外,亦可擴散至肝臟、肺部、骨頭,甚至腦部。

皮膚癌處理方法主要都是手術切除。基底層皮膚癌為例,手術成功切除治癒率超過九成。黑色素瘤由於擴散能力較高,要切除範圍亦較大。若切除後傷口太大,且不能直接縫合,很多時需做重建手術修復傷口。常見重建手術包括植皮,局部皮瓣。植皮手術是指把患者大腿、頸部或耳後皮膚;移植到癌症切除後的缺口上。待數天至一星期,新的微細血管產生並供應養分給植皮,傷口就可復原。局部皮瓣就是利用患者切除缺口附近的皮膚修復傷口。由於缺口附近的皮膚在顏色、厚薄都和原先切除的皮膚類似,所以重建效果較美觀。

視乎手術後病理報告等等因素,黑色素瘤患者有機會需要接受電療,甚至乎標靶治療。

作者為整形外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續談癦與痣的疑慮,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