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果蔬菜未洗不要吃?

洪之韻醫生 | 2025-02-17

各位讀者,剛過去的元宵佳節和情人節,大家是否與摯愛共度?生命無常,近來多宗突發事件讓人深思保護健康的重要性,如藝人徐熙媛(大S)在日本因流感併發症離世、瑪嘉烈醫院醫生疑因大腸桿菌感染不幸英年早逝,令人非常傷感。身邊也有朋友在懷孕期間進食超級市場準備好的沙律菜,由於受到污染,出現發燒肚瀉,不幸流產。作為醫生媽媽,希望在這裏探討如何避免感染大腸桿菌。

什麼是「大腸桿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種常見細菌,部分對人體無害,但某些類型會引發嚴重疾病,如腹瀉、腸道出血、尿道感染、肺炎及腦膜炎等。醫學上,大腸桿菌以其致病模式作分類,當中,引起出血、產生志賀毒素(Shiga Toxin)的大腸桿菌,稱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STEC),其血清型O157:H7最為香港人認識。STEC可導致腎衰竭、高血壓,危及生命。大腸桿菌對幼童、孕婦、長者及免疫力低的人尤其危險。

傳播與預防

1.注意飲食安全,防止病從口入:大腸桿菌在70℃以上可被消滅,因此應避免進食生或未煮熟食物,包括未經巴氏消毒的奶製品(例如芝士)。建議使用食物溫度計測量食物,確保烹調時食物中心的溫度至少達到70℃或以上,免治肉類特別要小心。水果蔬菜要用流動清水徹底洗淨,去皮後食用更為安全。翻熱食物時要確保溫度達75℃或以上。為避免造成交叉感染問題,生熟食物應該在不同位置處理及儲存,例如使用不同的砧板分別處理生熟食物。

2.確保飲水安全:飲用水應該煮沸至100℃去消毒,冷卻後放入冰箱24小時內飲用。未處理的水,例如溪流、湖泊、泳池的水,可能含有致病菌,切勿飲用。

3.保持良好個人衞生:科學研究顯示,以肥皂與清水洗手比用70%酒精搓手液更為有效清除大腸桿菌,流動清水能沖走細菌及毒素,大大減低殘留在手部造成交叉感染。飯前、如廁後務必洗手,避免用手觸摸口、鼻、眼睛,防止病從口入。

守護健康從細節開始,也從孩子開始。希望失去親人的家庭能節哀。祝願大家新一年平安健康。

作者為兒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分享生活成長點滴,醫生訊息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