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勞成疾 癌症併發肺炎 俄國名作曲家 拉赫曼尼諾夫之死

王建芳醫生 | 2025-09-09

早前經過紅磡海底隧道出入口,發現經典電影《時光倒流70年》在一間新戲院再度上映。一提到這套電影,腦海馬上浮現俄國著名音樂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所寫《巴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作品43》第18變奏,可謂音樂史上最著名浪漫旋律之一,完美展露電影中男女主角那跨越時空的愛和渴望;另外,電影《BJ單身日記》中美國男歌手Eric Carmen的歌曲All By Myself,亦是用了拉赫曼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的旋律改編而成,由此可見,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至今仍十分普及;然而,他的音樂家生涯卻非順遂,為生活積勞成疾,最後因肺炎與世長辭。

拉赫曼尼諾夫1873年生於俄羅斯帝國,來自一個有軍事和音樂背景的家庭。他母親很早就發現其音樂天份,在音樂與軍事事業之間,拉赫曼尼諾夫選擇了前者;現在看來,他的決定非常正確,因為他除了作曲天份,演奏技巧也非常高超,這歸功於他有一雙能橫跨15個琴鍵的手;而一般成年人跨到10個琴鍵已經很不錯。

之前就有文獻發表過,懷疑拉赫曼尼諾夫患有名為「馬方氏綜合症」的遺傳病,因而手指跨度大於常人,這種病會影響人體結締組織的蛋白質,令支撐不同結構的軟組織變得過分鬆弛和脆弱,因此,患者的手指柔韌度很高,大拇指向手板內摺時拇指頭能超越手板從尾指外凸出;外翻的話指甲分分鐘可觸碰到手腕位置。不過,拉赫曼尼諾夫並沒有其他馬方氏綜合症的病徵,例如主動脈和眼睛晶體移位等問題。

另一項醫學界對拉赫曼尼諾夫的健康問題紀錄,就是情緒病。他的第一交響樂在1897年首演後惡評如潮,導致他陷入3年的抑鬱症低谷中,完全未能作曲,經心理輔導和催眠治療才走出抑鬱症陰霾,踏入創作巔峰期。

著名音樂家拉赫曼尼諾夫曾患抑鬱症,後證實患上黑色素瘤,病後他堅持演出,終不敵肺炎併發症離世。(網上圖片)

可惜好景不常,當時的不穩定政局影響到從事音樂的拉赫曼尼諾夫。他在1917年俄羅革命後輾轉移民美國,最終因黑色素瘤併發肺炎,於1943年臨過70歲生日前4天死於加州。

堅持帶病演出

根據歷史研究與醫學分析,拉赫曼尼諾夫的黑色素瘤發現時已轉移至肺部。移民美國後,他為了維持生計,每年樂季都進入瘋狂的巡迴演奏之旅,身心俱疲。1943年1月起,拉赫曼尼諾夫已明顯感到不適:他容易疲累、經常咳嗽、背痛和左胸痛,且體重逐漸下降;然而,他仍然堅持巡迴演出。同年2月17日,拉赫曼尼諾夫舉行了最後一場演奏會,當時的觀眾明顯看到虛弱消瘦的他在台上演奏,但他終於不敵病魔,接下來的其他3場演奏會被迫取消,他被送進加州的醫院,肺部X光檢查顯示,其左邊肺有多個癌症轉移腫瘤的影子,經多番搜查,發現他的皮膚上多處有結節,經檢查確定為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是一種惡性皮膚癌,具有高度轉移性:淋巴和重要器官都有機會受黑色素瘤影響。接下來數周,拉赫曼尼諾夫的情況急轉直下,他不能進食,單單是食物的香味已足以令他嘔吐,並且呼吸困難,連下床的力氣也喪失,且感到胸部和背部極度不適,因痛楚不停發出呻吟。3月26日,他突然發高燒,呼吸急促,心跳又快又亂,進入神志不清狀態,病徵與肺炎相似,兩日後,拉赫曼尼諾夫在家人陪伴下魂歸天國。從得知患上黑色素瘤到死亡,才短短6星期。

健康問題交疊

拉赫曼尼諾夫的工作模式顯著影響他的健康狀況。作為一名巡迴表演的音樂家,他長年處於高強度壓力之下,頻繁的國際演出、長時間鋼琴練習以及密集的旅行日程,導致他忽略自己的身體狀態。

肺炎至今仍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尤其對於年長者、慢性病患者或免疫受損群組而言更甚。拉赫曼尼諾夫的案例提醒我們,致命的肺炎往往不是獨立事件,而是多重健康問題交疊的結果。在現代醫學背景下,儘管抗生素治療已非常普及,若癌症患者不幸感染肺炎,後果仍然非常嚴重。拉赫曼尼諾夫的故事,尤其突顯癌症患者合併感染風險的特殊脆弱性。

位於俄羅斯大諾夫哥羅德的拉赫曼尼諾夫雕像,紀念其偉大音樂家生涯。(網上圖片)

撰文 : 王建芳醫生_臨床微生物及感染學專科醫生

[信健康] 俄名作曲家積勞成疾致死,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