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症狀有哪些?嚴重恐中風!便秘症狀、成因、併發症、改善方法和藥物一文看清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工作壓力沉重,食無定時,令便秘問題十分普遍。長期便秘不單只會引致腹脹、口臭、生暗瘡等問題,更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兆。究竟便秘症狀和成因是什麼?可引致哪些併發症?有什麼改善方法和藥物治療?下文為你逐一解答。
便秘症狀丨便秘成因丨便秘併發症丨便秘改善方法丨便秘藥物治療
便秘何時須求醫?丨便秘症狀常見問題(FAQ)
便秘症狀
便秘並非單純指排便次數,而是指排便不頻繁或排便困難,以下是常見的便秘症狀:
- 每星期少於三次大便
- 大便時需用很用力
- 糞便呈粒狀或便質硬
- 排便後仍有便意或感到大便不清
- 感覺肛門或直腸有堵塞感
- 需要用手指或按壓腹部等方法來輔助排便
便秘成因
便秘並非由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種內外因素綜合而成的結果。便秘成因大致可分為以下4類:
便秘成因丨1. 不良生活與飲食習慣
不良生活與飲食習慣是最常見的便秘原因,例如香港人的飲食模式普遍少菜多肉,衞生署建議每日最少攝取25克膳食纖維,膳食纖維能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此外,長期身處冷氣環境中或會令人少飲水,一旦身體缺水,大腸為了補償就會從糞便中吸收更多水分,讓糞便變得乾硬。
若缺乏運動,身體會減慢腸道自身的蠕動能力。或者當有便意時,若因環境不便或工作繁忙而刻意忍便,會導致直腸對排便的敏感度降低,令糞便積聚並變得更硬。
便秘成因丨2. 特定疾病影響
一些腸道結構性疾病,例如大腸癌、腸道狹窄,或因疼痛而令人不敢用力排便的肛裂和痔瘡,都可能阻礙糞便排出。此外,代謝及內分泌系統失調亦是便秘成因之一,例如糖尿病可能引發神經病變而影響腸道活動,甲狀腺功能減退則會令身體新陳代謝減慢。
而某些神經系統疾病,如中風或脊髓損傷,會干擾控制腸道的神經信號。若盆腔肌肉失調,也可能無法有效協調肌肉完成排便動作。
便秘成因丨3. 藥物副作用
某些藥物在治療其他疾病的同時,都可能會產生減慢腸道蠕動的副作用,包括部分強效止痛藥、鐵及鈣補充劑、抗抑鬱藥及降血壓藥(如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以及常用於治療過敏的抗組織胺藥物等。
便秘成因丨4. 心理及特殊生理因素
長期處於壓力、焦慮或抑鬱狀態下,會影響腸道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導致蠕動失調。特殊生理狀態如懷孕期間,由於荷爾蒙變化與子宮擠壓腸道容易導致便秘。
便秘併發症
間中便秘可能只有短暫不適,但若演變成慢性問題,有可能引發以下的併發症:
便秘併發症丨1. 痔瘡與肛裂
長期用力排便增加對肛門血管的壓力,容易形成痔瘡,而硬便通過痔瘡則可能導致肛裂,引起疼痛與出血,形成惡性循環。
便秘併發症丨2. 糞便嵌塞
乾硬的糞便在直腸或結腸內結成硬塊,無法自行排出,可引致嚴重腹痛、腹脹,甚至需要由醫護人員手動清除。
便秘併發症丨3. 大便失禁
嚴重糞便嵌塞時,較稀的糞便可能會從硬塊周圍滲漏出來,造成溢出性失禁。
便秘併發症丨4. 增加心血管負擔
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長者,若排便時過度用力會令血壓瞬間飆升,增加中風或心臟病發的風險。
便秘併發症丨5. 其他
便秘帶來的腹脹不適,可能引發疲勞感。有研究指腸道功能失調如便秘,可能導致免疫系統調節異常,因而影響皮膚健康,誘發或加重暗瘡。同時也有研究指由於長期便秘會導致腸道內堆積宿便,壞菌發酵產生毒素和異味,這些毒素透過血液循環影響全身,進而從鼻咽部和口腔釋放出來,造成口臭。長期的腹部不適、口臭、皮膚變差(如生暗瘡)都會影響情緒,甚至引發焦慮和抑鬱。
便秘改善方法
要改善便秘,應先從根本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入手,建立健康的排便規律。以下是6個便秘改善方法:
便秘改善方法丨1.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
日常應多進食高纖維食物,例如新鮮蔬菜、水果、全穀類(如麥包、麥皮、紅米飯)、豆類製品、菇菌類(如木耳、香菇)和海藻類(如海帶、紫菜)。可參考衞生署指引,每日進食三份蔬菜、兩份水果(每份約重80克),以確保纖維攝取量達標,令糞便體積增加,促進腸道健康。
便秘改善方法丨2. 飲用足夠水分
即使攝取了足夠膳食纖維,若水分不足,糞便依然會乾硬。每天應飲用6至8杯清水,讓腸道有充足的水分,使排便過程更順暢。
便秘改善方法丨3. 保持適量運動
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有助提升腸道蠕動與減少便秘風險。此外,亦可加入一些針對腰腹的運動,例如躺下時凌空踏單車、站立時轉腰,或練習腹式呼吸,這些動作也有助於推動腸道蠕動。
便秘改善方法丨4. 進行腹部按摩
每天用掌心以順時針方向在肚臍周圍輕輕打圈按摩,有助於刺激腸道活動。
便秘改善方法丨5. 建立規律作息與排便習慣
應盡量作息定時,避免熬夜,讓身體機能有規律地運作。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例如選擇在每天早上起床後或早餐後,預留時間上廁所。即使初時沒有便意,也應堅持嘗試,讓身體習慣。當感到便意時,切勿強忍,應盡快如廁。
便秘改善方法丨6. 調整排便姿勢
如廁時可嘗試將雙腳放在矮凳上,使膝蓋高於臀部,有助放鬆盆底肌肉,促進排便。
便秘藥物治療
當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後,便秘問題仍未顯著改善時,醫生或會建議使用藥物作短期治療,但切記不可自行長期依賴通便藥物。以下是4類通便藥物及其作用機制:
便秘藥物治療丨1. 膨脹型瀉劑
膨脹型瀉劑含有天然植物纖維(如車前子)或合成纖維,原理是透過吸收腸道內的水分來增加糞便的體積和濕潤度,從而刺激腸道自然蠕動。膨脹型瀉劑的作用相對溫和,可能需要1至3天才見效。服用此類藥物時,必須飲用大量清水,否則可能堵塞腸道,令便秘加劇。
便秘藥物治療丨2. 滲透性瀉劑
滲透性瀉劑常見成分包括乳果糖、聚乙二醇 ,原理是透過在腸道內形成滲透壓,將身體其他地方的水分吸入腸道內,以軟化及增加糞便的水分。滲透性瀉劑相對安全,可能需要1至3天才見效,適合多數人士短期使用,但可能引起腹脹、腹氣或腹瀉。
便秘藥物治療丨3. 刺激性瀉劑
刺激性瀉劑常見成分有比沙可啶和番瀉葉,可以直接刺激大腸內壁神經,以加速糞便的推送。刺激性瀉劑效果迅速,通常在6至12小時內見效,多用於處理急性便秘。然而,刺激性瀉劑不宜長期使用,否則可能導致腸道產生依賴性,使腸道在沒有藥物刺激下不懂自行蠕動。
便秘藥物治療丨4. 糞便軟化劑
糞便軟化劑的作用像界面活性劑,能讓水分和脂肪滲透到乾硬的糞便中,使其質地變軟。糞便軟化劑主要用於預防排便時過度用力,例如在手術後或有痔瘡問題的患者,通常需時1至3天才見效。
便秘何時須求醫?
便秘雖然是常見的都巿病,但若出現以下任何一項症狀,便應盡快求醫,以排除大腸癌等嚴重疾病的可能性:
- 大便有血或呈黑色柏油狀
- 排便習慣在數星期內突然改變(例如由正常突然變為嚴重便秘)
- 伴隨嚴重或持續的腹痛
- 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或持續疲倦
- 便秘與肚瀉交替出現
- 有大腸癌家族史
- 經自我調理後,便秘情況持續超過三星期仍未改善
便秘症狀常見問題(FAQ)
1. 怎樣才算是便秘?
便秘並非單純指排便次數,而是指排便不頻繁或排便困難。除了每星期大便少於三次外,若出現以下情況亦可被視為便秘,包括大便時需用很大的力氣、糞便呈粒狀或便質硬、排便後仍有便意或感到排不清、感覺肛門或直腸有堵塞感,甚至需要用手指或按壓腹部來輔助排便。
2. 如何快速便便?
以下是6個有助於改善便秘的方法:
- 增加膳食纖維: 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等高纖維食物
- 飲用足夠水分: 每天飲用6至8杯清水,以軟化糞便
- 保持適量運動: 每周至少運動150分鐘,並可加入凌空踏單車、轉腰等動作
- 進行腹部按摩: 順時針方向在肚臍周圍按摩,刺激腸道
- 建立排便習慣: 定時上廁所,有便意時切勿強忍。
- 調整排便姿勢: 如廁時腳踏矮凳,使膝蓋高於臀部,有助排便
3. 便秘會死嗎?
便秘本身雖不直接致命,但其併發症對特定高危人士可能構成生命威脅。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長者,若在排便時過度用力,會令血壓瞬間飆升,從而增加中風或心臟病發的風險,這些情況均可能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