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學了

李維榕博士 | 2025-09-15

一年裏,我最喜歡的是夏天。不為什麼,只因為夏天的名字叫「懶洋洋」,我就是喜歡這種懶洋洋的感覺。

夏天對學生尤其重要,因為那是告別過去學年及迎接新學年的一個交接。對於學業順利的孩子,對新的學年會充滿期待;但對於很多拒學的孩子,夏天可能是個看不到盡頭的日子。

我們都知道農村孩子翻山越嶺去上課的艱辛,而偏偏在現代資源充裕的社會裏,拒學的孩子特別多。幾乎所碰到的孩子問題,或多或少都與不上課有關,這是十分難以理解的現象。

剛剛才見到不肯上學的青少年,一個14歲男孩,面上仍帶着幾分稚氣,腼腼腆腆的。他說話得體,很有禮貌,就是不肯上課,急壞了母親。每個人都設法勸他返校,他卻只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定要上學?

在電腦中尋人生意義

這些孩子往往變成哲學家,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也不全是玩電子遊戲,他們在電腦中找尋自己的人生意義。很多都看了大量存在主義的哲理,對大人的傳統觀念十分抗拒。尤其是當大人的關係出現問題,他們就更不肯接受父母的價值觀。所以這個時候與他們談學業的重要,簡直是對牛彈琴、自討沒趣。況且讀書是否一定那麼重要?真的見仁見智。

因此我對他說:「你知道嗎?我也不是那麼喜歡讀書的人,讀幼稚園時就宣布,讀完幼稚園就夠了,不用再升學。這想法一直沒有改變,讀完小學、中學、大學都想:夠了,夠了,也不知何故,總是一直讀下去。也許沒有找到更好的事可做,最後還是選擇了回到學校!」

我這些沒有太多道理的話,反而引起年輕人的興趣,他好奇地望着我,想知道我怎樣找到上學的意義。

我說:「也許因為我父親也不是那麼注重讀書。有時他想我陪他去玩,就會鼓勵我逃課。我反而覺得十分為難,覺得學校比家裏更好玩,所以堅持上課。」

我並非故意編故事去迎合男孩,我分享的都是真實經歷。與孩子工作,往往掀起自己的童年回憶,一些早被封塵的感受、失落,甚至傷害,都會浮面,讓你重訪兒時的點滴,這樣你才真的可以投入孩子的世界。

如果問題純粹關於讀書,那還好辦。問題是,不上課只是一個表徵問題,背後往往背負着很多人際關係的牽扯,情況更複雜。

這男孩自小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是個堅強的女人,排除萬難辛苦經營。她那勇往直前的成功,與兒子那十分感性的小心翼翼,成為了明顯對比。

母親的每一句提醒,都充滿鼓勵和正能量,而兒子的每一個回應,都是欲言又止。總覺得他有話想告訴母親,沒有用語言,卻在每一個眼神、每一個關注,表達無遺。

這是母子長期互相依靠所養成的一種形式。當他們家中失去那重要的男人時,這種互相扶持十分可貴。但是多年後,母親已經跨越當時的無助,而孩子仍然不知不覺地努力保護那份母子情深,甚至認為放下了就是對父親的背叛。我相信這才是孩子不肯上學的主要原因。

奇怪行徑引父母關注

很多情緒上的糾結和病徵,都具備一種特殊功能,尤其對孩子而言。例如孩子生病,可以有效地獲取父母關注。父母婚姻出事,孩子出現各種狀態,可成功轉移父母的焦點。孩子長大離家,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奇怪行徑,看來是反叛,其實是離不開父母,身心症就是一種最常見病徵。

這是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心理狀態,全是潛意識作用。有個年輕人無法忍受父母無休止的爭吵,決定離家。但是每到午夜,就會胃痛,卻找不到生理解釋。寓意很簡單,即使她已立意離家,她的身體也會設法讓她走不了。

很多人認為孩子不離家,是受不了外面的壓力。不上課,是孩子生病了,需要退學休息。從臨床資料觀察,孩子不上學,大多是家中有放不下的東西。很多孩子即使已經出國留學,也會出盡辦法以各種發病形式返家,尤其是當父母之間存在長期無法排解的矛盾時。

孩子不願上學或許只是表徵,事情背後往往存在着原生家庭帶來的人際關係牽扯,情況可以很複雜。(網上圖片)

上課不上課,背後藏着千絲萬縷的情緒。雖說是懶洋洋的夏天,這個夏天一點也懶不起來,見了好幾個不肯上學的孩子。有的背負着家中的千愁萬恨,有的卻只是在鬧情緒;處理不當,就會變成頑疾。

問題是,無論什麼理由,孩子一旦退學,很容易會養成習慣,再也提不起勁來。加上互聯網四通八達,足不出戶,也可知天下事,慢慢地再也沒有走出房門的需要。這也是製造宅男宅女及宅孩子的搖籃。

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還需靠父母。如果父母關係良好,凡事有商有量,他們就有機會尋求對症下藥的對策,一同協助孩子走過難關。如果父母矛盾重重,互相指摘,不但解決不了問題,他們的關係甚至就是孩子的心結。

這一年的夏天又完結了,希望這些在糾結中的孩子,都聽到學校的呼喚:開學了,開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