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厚重病歷 電子平台統一管理 醫管局眼科無紙化 提升診斷準繩度

袁國禮教授、陳正欣醫生 | 2025-09-17

作為眼科專科醫生,在門診與一疊疊紙本病歷及檢查影像「朝夕相對」,可謂過去多年的工作日常。考慮到眼科診症的獨特流程,部分眼科病歷經過日積月累,厚度堪比沉甸甸的醫學書籍;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下,眼科專科門診已落實智慧醫療理念,檢查影像實行「無紙化」,並陸續將病歷電子化,大大提升診斷的準繩度及病人安全。

眼科診症涉及多個步驟,諸如視力檢查、眼壓測試、屈光檢驗及影像檢查等,涉及文字、圖表、數值及影像等多種資料。過去受技術條件所限,要靠人手將紙本病歷和影像整合,甚或要用文件繩將厚重的病歷勉強綑好。

紙張的保存效率低,影像會隨年月褪色,亦無法在不同醫院共享,更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及空間,存檔數量龐大的紙本病歷。醫管局近年積極在眼科專科門診落實智慧醫療理念,包括落實眼科檢查影像「無紙化」,並逐步將影像以外的眼科病歷電子化。

袁國禮教授(左)和陳正欣醫生(右)表示,透過眼科影像無紙化,可提高眼科部門的運作效率。(醫管局圖片)

眼科影像「無紙化」的目標,是應對眼科病人需接受林林總總的影像檢查,衍生大量醫療影像,難以有效保存和傳輸共享。有關項目自2022年起分階段推行,將實體眼科影像逐步數碼化,生成高質量醫療影像格式,並上傳至新設立的中央電子平台統一管理。

設立中央伺服器

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除了在香港兒童醫院架設中央伺服器,亦要在醫管局轄下12間眼科專科門診裝設傳輸系統,還需整合逾250部不同廠牌的眼科儀器,每年處理的影像多達200萬至300萬個。整個項目有逾100名核心成員及超過600名前線同事參與,舉行逾百次策略和工作會議,才得以順利落實。

第一階段先處理最主要的幾種眼科影像,包括眼底攝影、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視野檢查等,經過團隊的努力,已在去年首季完成;第二階段將擴大至其他眼科影像,預計今年內全部完成,將涵蓋超過99%影像資料。

除了影像,我們亦積極把其他眼科檢查數據和紀錄電子化。以往眼科推動電子病歷的主要挑戰,在於眼科門診的診症流程較為獨特,病人每次會經歷多個不同步驟,諸如眼壓測試、屈光檢查、眼底檢查、使用散瞳藥,以至量度血壓和血糖等等,醫生、護士、視光師及視覺矯正師須各自記錄與輸入檢查結果、測試數據、診症及護理筆記,甚至手寫圖表等。

為了有效處理和記錄上述不同類型資料,我們於2022年起在部分醫院試行「眼科臨床管理系統紀錄表」,讓醫護人員可在統一電子介面輸入各類病歷資料。在參考前線同事的意見並反覆改良後,這套系統已推行至所有眼科專科門診,醫護團隊可透過電腦或流動裝置,隨時輸入各類資料和數據,亦可查閱病人過去的相關紀錄。

引入AI輔助診斷

上述措施除了可提高眼科部門的運作效率,對病人的治療亦帶來不少好處。透過把眼科影像電子化,醫生可隨時查閱最高品質及最清晰的眼科影像,有助提升診斷的準繩度及病人安全。同時,若病人有需要跨專科、跨醫院或跨聯網就醫,醫生能隨時看到相關紀錄,促進跨專科臨床協作,讓病人得到無縫護理,亦為將來眼科影像整合到「醫健通」,推動與私營醫療界別的影像互通奠定基礎。

利用統一電子介面,病人的檢查影像會上傳到中央系統,方便醫護人員查閱。(醫管局圖片)

眼科病歷電子化,亦有助提升病人安全。系統可以整合病人所有關鍵資訊,並能夠加入安全警示功能,若偵測到病人的視力指數突然出現異常趨勢,可立即提示醫護人員跟進,又或病人對某種眼科藥物過敏,系統也會作出警示。

展望未來,我們正積極研究在眼科影像電子化的基礎上,引入人工智能技術輔助醫生分析影像,協助臨床監測黃斑病變及篩查常見眼疾,例如青光眼、糖尿上眼等;另一方面,亦會探討應用物聯網技術,包括日後病人進行眼壓及自動屈光檢查後,儀器可自動上載數據至電子病歷系統,減少人手抄寫及輸入工序,進一步提升醫療效率和病人體驗。

撰文: 袁國禮教授_醫院管理局眼科統籌委員會主席

陳正欣醫生_醫院管理局眼科統籌委員會成員

[信健康] 推廣眼科影像電子化,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