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獨立活動能力 減輕昂貴醫療負擔 智慧科技防跌倒 改善長者生活質素

彭繼茂醫生 | 2025-09-22

香港大約有五分之一的長者曾經跌倒,並且遭受頭部創傷、骨折,引發住院、殘疾甚至失去獨立生活能力,需要長期康復治療,生活品質下降,死亡風險增加。結合個人鍛煉、環境改善、醫療監測與智慧科技,能讓老人保持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並減輕昂貴的醫療負擔。

長者肌肉量較少、骨質疏鬆、反應緩慢,若因跌倒導致髖部骨折,長時間臥床會出現壓瘡、皮膚感染、肺炎,也可能形成血栓,危及生命。資料顯示,四分之一髖部骨折的老人,會在一年內死亡;老年頭部創傷,則有機會導致頭顱骨折和腦震盪,令意識喪失、造成認知和言語障礙、聽力損失;如果正在服用薄血藥,可能會發生遲發性腦出血,而老人家因為害怕再次跌倒而不敢出門,社交生活會受到影響,面臨情緒低落或憂鬱。

長者肌肉量較少、骨質疏鬆,若因跌倒導致骨折,可能會危及生命;結合個人鍛煉、智慧科技等,能維持長者生活品質。(網上圖片)

跌倒並非無緣無故發生,通常是多種風險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一、視力障礙;二、平衡能力差,反應變慢例如柏金遜症、中風或癡呆;三、骨肌減少、關節或步態問題,例如膝骨關節炎;四、頭暈,例如心律不整、姿勢性低血壓;五、藥物副作用,例如因抗高血壓藥物、安眠藥或多種藥物治療,引起頭暈或平衡能力變差;六、衣着過長或過鬆影響活動;七、家居環境問題,例如地板濕滑、照明不足、有障礙物以及家具不合適等。

簡單平衡練習

要預防跌倒,長者可以每天做一些簡單平衡練習,例如太極拳等運動,能讓心肺健康,提升全身協調能力,配合營養攝取,吃得好,身體才有力。

每天攝取足夠蛋白質、維生素D和鈣質,維持肌肉和骨骼健康,並定期檢查視力、聽力。居家環境應確保照明充足,移除雜物,地板要保持乾燥、平整,裝設穩固的扶手和夜間感應燈。藥物使用要小心,建議定期檢查藥物的種類和劑量,降低因藥物引發的頭暈或嗜睡情況。

現時有多種高科技智慧設備,可以幫助長者慎防跌倒,例如智能手錶配合毫米波雷達,可以偵測長者動作。如系統發現有異常會立刻發出警示,通知護理人員或家屬,並有SOS按鈕,長者只要一按就能馬上求救。

新型非接觸式毫米波雷達跌倒感測器,可準確識別13種人們的跌倒姿勢;毫米波是介於微波與遠紅外波之間的電磁波,具有波長短、頻段寬、穿透性強等特點。

捕捉動態變化

監察器可以安裝在天花或牆壁上,並非CCTV,不會造成私隱問題,它通過發射毫米波,接收長者身體反射回來的訊號,利用訊號時間延遲、頻率變化等資訊,準確計算出長者的位置、速度和運動軌跡。當長者出現跌倒動作,其身體姿態和運動狀態會發生明顯變化,感測器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這些變化,從而準確識別跌倒事件,及時通報有關人士。毫米波雷達感測器不受光線影響,在黑暗環境下也能正常運作。子女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接收到訊息,及時了解長者情況。

毫米波雷達感測器不受光線影響,能夠敏銳捕捉長者的跌倒動作。(作者提供圖片)

防範長者跌倒是多面向的工作,需結合個人鍛煉、環境改善、醫療監測與智慧科技,同時依賴家庭與社區的互助關懷。唯有多管齊下,才能真正落實長者安全護理,讓他們在熟悉的家中也能自在活動,不再因憂慮跌倒而自我限制,盡享晚年幸福。

撰文:彭繼茂醫生

[信健康] 多管齊下預防長者跌倒,健康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