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背後的深切守候

麥寶晶 | 2025-09-29

在深切治療部工作多年,愈來愈明白,溝通不單是語言交換,更是一種願意停下來聆聽、看見對方需要的心。

曾照顧一位患有重症肌無力症的病人,長期依賴氣管造口及呼吸機協助呼吸,無法言語,只能以眼神及唇語交流。我問他:「想試用發聲閥門(Speaking valve)嗎?只要裝上,即使仍要用造口呼吸,但有機會聽見自己的聲音。」她微微點頭,那個眼神,至今仍深印我腦海。

訓練的過程不容易。她多次因氣促而中止,但每當握住她的手,她總願意再試。直至某天,她終於用微弱但堅定的聲音說出「你好」,那一刻,她不是只在發聲,而是與身邊的人重新連線。對一位長期依賴機器呼吸的人來說,能夠講出聲音、聽見自己,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福氣。

這一刻,讓我深刻體會,在高科技主導的醫療環境,我們仍必須保留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份連結,有時來自我們是否願意多等一會、多看一眼、多問一句。作為深切治療部護士,每天接觸的是意識模糊、插喉、無法表達的病人;但很多時候,只要肯等多一會、望多一眼、問多一句,病人仍能透過微細動作與你建立連結。哪怕只是眉頭微皺、呼吸頻率變化、指尖稍微移動。我們就是要留意這些細節,回應這個訊號。

這份體會,也延伸至我在海外參與人道醫療服務時的經歷。記得在馬達加斯加,一位剛接受完手術的殘障小女孩,悄悄走近我,沒有說話,只輕輕牽起我的手;那是一個純粹的動作,卻充滿信任,毋須語言,我知道她正在慢慢走出過去的陰影,準備重新面對自己。

無論在本地醫院抑或遠方陌生的土地,護理從來不只是執行固定程序;我們處理的不單是病理,更是生命的轉折與重建,有時候,只是一件小事,傾聽、觀察、陪伴,卻為病人建立走下去的力量。

很多人問我,在不同地方照顧病人會否很艱難?其實,最難的從來不是處理什麼疾病,而是:你有沒有真心走近病人,令他們願意相信你。南丁格爾說:「護理是一門藝術。」這不只是技術,更是讓人在最脆弱時,仍感受到有人在身旁同行。

作者為香港護理及助產專科學院

危重病護理學院院士

[信健康] 為病人建立走下去的力量,護理資訊可分享!【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