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故能勇──化作春泥更護花

災難中,我們往往會看到,仁愛慈悲的力量,人性善良的希望。
老子《道德經》六十七章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日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過去讀這章時,不太理解「慈故能勇」一句,為什麼慈悲會帶來勇敢呢?
9月23日,颱風樺加沙的暴雨引發台灣花蓮堰塞湖溢流。在光復鄉佛祖街的一幢平房裏,6歲小女孩小沂與70多歲的乾姑丈、乾姑姑(阿公、阿婆)在一起,小沂曾打電話和媽媽短暫通話,可是,媽媽後來再撥電話時,便打不通了。佛祖街整條街全給泥水淹沒,小沂媽媽焦急地向安置中心求救。
按搜救隊員後來回憶,佛祖街的泥水當時已淹到一樓高,隊員必須趴在泥土上摸黑搜索,但泥流逼人,呼吸困難,需暫時撤離。次日,搜救隊沒有放棄,再出動搜救,從小沂與乾姑丈、乾姑姑所在的鐵皮屋頂鑿開孔洞,竟聽到微弱的小女孩聲音:「我在這裏!」搜救隊欣喜地迅速切開屋頂洞口,救出滿身泥巴的小沂。
搜救隊員問小沂:「裏面還有誰?」小沂說:「還有阿公、阿婆!」回憶乾姑姑最後撐不住了,還安慰她不要哭,要撐下去,之後才……搜救隊後來找到了乾姑丈、乾姑姑的遺體,但他們兩位卻仍然維持着向上托舉的姿勢。
搜救隊員推測,小沂的乾姑丈、乾姑姑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用盡他們最後的一道氣力,以叠羅漢方式,合力將小沂托舉上去,讓她站在高過泥水的堆積物與屋頂橫樑之間,這樣,小沂才可爬上橫樑,換取一線生機。
在洪水滔天的瞬間,乾姑丈、乾姑姑用他們的生命詮釋了《道德經》的「慈故能勇」。兩位老人家為守護小沂的生命,發大慈大悲的護生之心,決心犧牲老朽之身,用盡最後的勇氣和力量,把小沂推上屋樑,讓她避開洶湧的洪水活下去;他們兩位則矗立在小沂的下方,寧可讓自己的身體「化作春泥更護花」,滋養、護佑小生命!慈悲與勇敢,在當時當刻,不再是經典的文字,而是生命的體證!
除了老子說「慈故能勇」之外,儒家和佛家也都強調身體力行的「踐履」和「修行」。孔子說:「仁者必有勇。」(《論語.憲問》),行仁的人一定有勇氣,會見義勇為。孔子又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衞靈公》)人的價值觀,都必須從實際行動中才能真正顯現。從大乘佛教的角度,哪裏有苦難,菩薩就要去救助。花蓮的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在《靜思語》中說:「菩薩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薩能做事、能說話、能吃飯,能尋聲救苦隨處現身。」
兩位老人家捨命救小沂、搜救隊員大慈大勇的堅持等故事,或許觸動許多爸爸、媽媽,感動了很多年輕人、學生以及各界人士。慈濟基金會等民間團體的志工以及個人志願者,他們都因感動而行動,如同《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所說,從地下湧現了無量無邊的地湧菩薩一般,過萬名志工從四面八方奔赴花蓮災區,大家捲起袖子,拿起鐵鍬、鏟子,用滿滿的熱情協助災民清掃污泥,支援災區復原。
仁者、真人和菩薩,都非遙不可及,有為者亦若是。證嚴法師說:「菩薩是自動自發、自願以慈悲心投入人群,在苦難中穿梭,在付出中覺悟。」願我們都學習道家「慈故能勇」、儒家「仁者必有勇」以及佛家「人間菩薩」的精神,在各自崗位上和生活中修行善道、隨緣普濟群生,成為彼此的仁者、真人和菩薩。
嗇色園黃大仙祠教育委員會主席
[信健康] 淺談慈故能勇中修行,教養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