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快樂感 增精神健康 運動分泌安多酚 抑鬱可控

陳仲謀醫生 | 2025-10-14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5屆全國運動會,將於11月中旬由廣東省暨香港和澳門特區聯合主辦。中國的運動員水準和經濟實力,在改革開放以來,進步神速,於整體上已經有力挑戰美國地位。中華兒女要保持這個良好勢頭,在國力上更上一層樓,便要好好支取運動和經濟中所得的「紅利」:精神健康。這種無形的好處,實在與金牌數字和GDP的上升相輔相成。

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為響應大灣區在下月舉行的運動盛事,並宣傳每年10月10日的「世界精神衞生日」,聯同浸會大學於早前舉辦名為「精神健康運動日」的活動,節目非常豐富:上午有學術講座,由精神科醫生及浸大社工系教授主持,並由知名運動員分享運動和精神健康的關係;下午放映一齣有關精神健康的微電影《思覺危情》;隨後有兩個「減壓方法」工作坊,分別是「靜觀」和「相片治療」;傍晚更上演「名人足球賽」,由本會球隊和「知名網紅隊」較技。

現今世界精神健康愈益受人重視,早於2013年「世界衞生組織」已揭櫫了一個重要訊息: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近年來,精神病泛濫成災,「世衞」預測抑鬱症會成為「人類最大負擔的疾病」,由2020第二位到2030年升上首位,加上其他與精神健康有關的病患,當中的威脅自然不言而喻。

引領樂觀社會氛圍

中國傳統文化對治病有先進的見解,就是「上醫治未病」,這無疑等同「預防勝於治療」。筆者於2000年初在一個國際會議中提出「精神疫苗」(Psycho-vaccine)的觀念,以針對預防精神病衍生為大前提:當時疫情流行,各國都鼓勵國民接種疫苗作為防治措施,但同時激發的精神病卻從來無疫苗可用。雖然精神病無實體疫苗,但人們恒常正確的生活習慣和行為,可以成為無形但有效的免疫針劑。其實,上述構思並不新鮮,在歷來的研究文獻皆指出健康的生活起居,一定能保障人們情緒穩定,促進精神健康。「精神疫苗」曾於本專欄刊出數次:運動破愁城、社交滅心魔、遠離煙酒毒、識食見艷陽、睡眠十一七、生活不用急、手機適量用、家庭要和洽。本文先着墨於頭兩句,以配合「精神健康運動日」,希望能擴大普及果效,成為香港每年的盛事之一。

世衞主張人們每星期最少有3次半小時「有氧運動」(心跳加速、身體流汗)。科學研究指出,當「有氧運動」達到適當階段,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會分泌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稱為內啡肽或安多酚(Endorphins)。它具備兩種作用:一是鎮痛,例如運動員在比賽時受傷,不會立即感到相同比例的痛楚,到事後才會出現正常的疼痛;二是促使人有快樂幸福的感覺。所以,恒常作「有氧運動」的人,患上抑鬱症的機會比較少。除此之外,適量運動,尤其隊際比賽,可增加我們的自信心、組織、合作、領導及執行能力,擴闊生活圈子,優化人際關係。總言之,運動的好處多不勝數,能促進身心健康,對前景觀感較為正面,間接引領社會氛圍趨向樂觀。這正是籌辦「精神健康運動日」的宗旨,希望透過推廣運動,促進精神健康。

當「有氧運動」達到適當階段,人體會分泌出安多酚,能夠鎮痛之餘,可促使人有快樂幸福的感覺,患抑鬱症的機會亦較少。(網上圖片)

改變靜態生活方式

運動有益是人所共知,但仍有不少人望而卻步。於歐洲方面的研究總結,有兩種人較為不着力於運動:一是讀書出色社群,二是草根階層。這現象在香港比歐洲更形突出。他們過着一種相類於「靜態生活方式」,可能和「政經社文環」的因素有關;前者為前途奮鬥,謀取高薪厚職,後者是出頭無望,寧願躺平。精神健康業界認為運動無分階級,人人都可平等參與,既能打破隔膜,促進共融,也必會提升市民身心健康。

2010至13年,香港政府委託兩間大學的精神科學系,做了一個有史以來最大型「香港精神健康普查」,發現約有13.3%港人患有「普遍性精神問題」(CMD,Common Mental Disorders),即六人之中便有一人需要不同程度治療。香港經歷了社會動亂和新冠疫症的蹂躪,市民心情不免遭受打擊,另外,經濟在疫後的恢復速度不似預期,部分人的心理不免趨於負面,本地CMD數字應已上升。我們促請有關當局盡早制定解決辦法,在個人方面,更要坐言起行,盡力支持鼓勵和陪同友伴做運動,享受精神健康。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運動能促進精神健康,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