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成因起變化

李女士今年65歲,她最近發現皮膚發黃及體重下降,檢查後發現患上肝癌。原來她本身患有乙型肝炎,父親也是在60多歲患上肝癌去世,但她沒有感覺不舒服,所以沒有進一步檢查。
肝癌是本港常見癌症之一。2022年在本港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五位,共有1612宗新症,男女患者比例為2.7比1;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肝癌則排行第三位,於2023年,共有1408人因肝癌去世。
由於神經細胞只處於肝臟表面,患者初期並沒有任何不適,所以亦被稱為隱形殺手。最近,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團隊與內地學者,在醫學期刊《刺針》發表一項《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表示若不採取任何控制措施,全球肝癌患者會由2022年87萬翻倍至2050年的152萬。肝癌死亡人數相信亦有類似增幅,估計會由76萬人增至137萬人。
當中超過六成肝癌病例,其實是可以透過減少相關風險因素來預防,包括病毒性肝炎(例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攝取以及代謝性脂肪肝病。
學者亦指出,全球肝癌的成因出現變化,過往主要由乙型和丙型肝炎引起的相關案例稍微下降,取而代之是長期過量飲用酒精及代謝性脂肪肝病引致的肝癌比例上升。
不過,在臨床上,每個地點要根據地方差異調整計劃。例如中國的肝癌病例佔全球案例約四成,當中六成患者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致。因此,在地區工作方面,應該增強肝炎疫苗注射、篩查高風險群組,還有針對性的抗病毒藥物治療。由於代謝性脂肪肝病案例也日益俱增,因此解決肥胖問題亦事在必行。
作者為腸胃肝臟科醫生
[信健康] 淺談肝癌變化成因,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