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方濟各「圓融人類發展」 看名廚對社會貢獻(上)

2017年4月羅馬《十字架報》:前教宗方濟各為梵蒂岡促進圓融人類發展部Integral Human Development制定了路線圖。他通過闡釋50年前保祿六世在《民族發展》通諭中提出的概念,系統闡述了這發展觀。
教宗在通諭中詳細精闢地闡明「圓融發展」的內涵,並提出「每個人及全人類的圓融發展」。他特別強調「融合」這重要的概念:首先意味着地球各族群的融合,他開宗明義地強調,團結的責任要求我們必須尋求公平的分享機制。
50歲的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是英國最具知名度的廚師,也是社會的「融合者」,他把營養食物分享給不論貧富的中小學生,是英國中小學推廣健康食物的變革者。在Facebook擁有600萬粉絲,他每天的食譜影片吸引50萬人次觀看,這位極具親和力、享譽世界的知名廚師,其擅長的絕不只是做菜,他也是英國校園食物、餐飲社會企業、世界飲食革命日的推手!
2006年9月,正值開學期間,英國地區的學生、老師、教育官員和媒體都在談論這事:學校餐廳將不再提供漢堡、薯條作為午餐,也不賣朱古力、汽水等「垃圾食物」。這場「營養午餐品質革命」的發動者、英國大廚傑米奧利佛,其新節目《傑米的營養午餐2》也正要播出。奧利佛與製作團隊這次挑上「營養午餐」這議題,在契布魯克學校(Kidbrooke School)的廚房,實驗推出含有大量蔬菜、水果與新鮮烹煮食物的新菜單,取代薯條、漢堡、雞塊等冷凍加工油炸食品的舊午餐。如果計劃成功,就有機會在全國其他學校實施。
英國的學生營養午餐品質一向為人詬病,具有父親與廚師雙重身份的奧利佛,更對此憂心。他認為,對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那可能是他們一天中,唯一能好好進餐的機會。從1980年代,政府取消了營養午餐的營養標準及預算底限,部分學校的營養午餐預算,每人每餐只有37便士,這使得營養午餐的品質急轉直下。先天環境不良加後天預算失調,讓奧利佛像個預先看到顧客(學生)需求、卻得不到公司(政府)支持的生管經理,不僅生產線作業員(午餐廚師)跟他唱反調,部分顧客(學生與家長)也質疑產品的價值。從管理角度來看,這是一場發生在學校廚房裏的生產管理之戰。
然而,這場戰役的意義遠不止於廚房之內。正如前教宗方濟各所強調的「融合」理念,奧利佛正試圖在飲食文化、社會階層與教育體系之間搭建橋樑。他面對的不僅是食材的轉變,更是深植於社會結構中的飲食習慣與價值觀的變革。當孩子們拒絕他精心準備的烤雞與蔬菜,當家長們仍舊透過圍欄遞送薯條與可樂時,我們看見的是一個社會在轉型過程中的必然陣痛。這場發生在英國校園廚房裏的寧靜革命,恰恰體現了教宗所倡導的「圓融發展」──它不僅關乎食物的營養,更關乎社會的公平、教育的完整,以及每個孩子全面發展的機會。奧利佛的堅持,正是將他個人的天賦與熱情,轉化為促進社會融合的具體實踐。
下一篇文章,我們將繼續跟隨奧利佛的腳步,看他如何突破困難,將這場飲食革命從一所學校擴展至整個英國,乃至影響世界。他的故事將讓我們更深入理解,前教宗方濟各所說的「每個人及全人類的圓融發展」,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綻放出生動而深刻的光芒。(待續)
[信健康] 談談方濟各融合理念,心靈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