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漸冷 切忌盲目進補

簡家豪中醫師 | 2025-10-24

10月23日霜降,香港迎來今年首次降溫。雖然距離真正寒冷的日子尚有一段時間,但「未到冬天要先知冷」。中醫強調「秋收冬藏」,此時正是進補的好時機,但並非人人適合,亦不要盲目進食補品,必須符合兩個基本條件:

一、脾胃功能必須正常,胃要能接納和消化食物,脾要能有效運化營養,簡單來說,就是要「吃得下、消化好」;二、不可有感冒等外感症狀或急性炎症,否則進補反而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導致咳嗽纏綿不癒。

近年不少人習慣長期服用中藥補健產品,我對此十分反對。人體狀態不斷變化,此時適合的藥方,未必以後都適合。九十年代有不少人因長期服用固定中藥處方,導致肝功能嚴重受損,幾乎全是未經中醫指導、連續服用同一處方兩三年所致,這正是誤用中藥的代價。許多人誤以為中藥無副作用,必須鄭重澄清這是錯誤觀念,中藥必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才能發揮應有功效。

過去流行服用「四寶粉」(石斛、西洋參、三七、丹參),如今則盛行服用健脾藥粉(蓮子、百合、淮山等)。然而,將中藥磨粉吞服,其實難以吸收。以石斛為例,即使煲湯3小時,藥味仍未完全釋出,通常建議患者將煲湯後的石斛咀嚼後吐出,因其極難消化。現在的科學濃縮中藥經過煎煮濃縮製成,很容易吸收,與磨粉完全不同。至於長期服用健脾藥粉,這類藥多屬「守而不走」之品,長期服用容易導致氣滯,影響脾胃運化。

我更反對長期服用寒涼中藥。有人提倡長期空腹飲生榨蔬果汁,每年都有因此就診的案例,常見症狀包括胃痛,甚至肘關節屈伸不利,即使進行胃腸鏡檢查也找不出原因。長期飲用「五青汁」等大寒之品,即使體質偏熱,火氣終會消退,若繼續服用,最終只會損傷陽氣,變成「潺仔」(虛寒體質)。最後介紹一個時令湯水,能健脾補腎壯筋骨(4至5人份量):黨參15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淮山藥15克、元肉10克、杞子10克、杜仲15克、陳皮一個、巴戟(去心)15克、紅棗(去核)十枚。煲烏雞,隔水燉更佳。

希望各位在這個漸冷的季節,能夠正確進補,為寒冬做好準備,養出健康好體質!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全科)

[信健康] 中藥補健要小心,醫師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