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命長度生活質素 與癌共存 支援紓緩並重

雖然醫療發展一日千里,癌症仍是全球及本港其中一項頭號殺手。癌症亦是常見的老年病患,隨着年紀愈大,患癌機會愈高;另一方面,因為各種因素引致,癌症患者亦有年輕化趨勢。在醫療服務之策略考量上,全面性之癌病預防、治療及關顧,自必是重中之重,根據香港於2022年的統計,每年約有35000個癌症新症,而在所有患癌病者當中,60歲以上者多達五成,支援性照護與紓緩治療因而顯得更加重要。
癌病當然並非唯一需要高度關注的老人醫療重點;認知障礙症、老年衰弱症等當然繼續需要大家的關懷,在超級老年化社會裏,不少長者往往受着以上病患纏擾。不幸地,亦有老友記本已身體日益衰弱,患上認知障礙後,更再受癌魔折騰,照顧者亦不能幸免於難,除了每天疲於奔命服侍親人,生活質素甚至可能遠差於病者。經濟層面上,許多本來仍可繼續工作之家人,亦未必可能再兼顧事業,令社會或家庭經濟蒙受損失。
首重病者利益
在醫治癌症之路途上,有不少藥物及介入治療方案,可能會產生不適。再加上本身既有的癌症症狀,病人會承受許多因病情及治療而引起的痛楚。不少癌症的症狀,大家眾所周知,而筆者之前的研究統計顯示,疼痛、氣喘、疲累往往是首三位最常見情狀,而化療、電療、標靶及免疫治療等等,亦會引致各式各樣副作用如嘔吐、腹瀉、疲累、免疫力低、感染、器官功能受損等。當然,適當針對癌細胞的治療,可減少或根治癌病症狀,但治療過程的負擔、風險及副作用,就未必每一位病者及家人均能欣然接受。如本欄早前所解述,每一個決定都應以病者最佳利益為依歸,而不論病者選擇進行哪一種根治性或紓緩性癌症治療,全方位支援至為重要。
支援性照護當然適用於任何病患,但以應用於癌症治療上者為多;而在西方醫學裏普遍稱為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而學界亦有明確之定義。就以歐洲腫瘤內科學會為例,其支援性照護的定義頗為全面,主要為預防及處理癌症及癌症治療而帶來的各種不適,在整個治癌路途上,全方位及個人化地支援病者及家人,優化生活質素。支援性照護亦應與傳統癌症醫療融合,而另一重點方向,是與紓緩治療相輔相成。
本欄早前已介紹過紓緩治療的宗旨與理念,暫不深入重述。世界衞生組織早於1990年倡導紓緩治療,而紓緩醫學亦於全球各地包括香港成為一項專科。在癌症治療裏,紓緩治療亦至關重要,應與傳統腫瘤醫學無縫融入。早有不同研究及個案顯示,愈早融入紓緩治療,對癌症病人愈有得益,在生命長度及生活質素方面均有提升。紓緩治療應用在癌症上,可分為5個階段,由診斷至臨終關懷、善別服務等。
擺脫障礙忌諱
究竟支援性治療與紓緩醫學有什麼不同之處?筆者認為,支援性治療應全面普及,而不局限於癌症或紓緩範疇,並應該包括各醫療團隊的各項專業界別。而紓緩醫學亦應積極推廣,令業界更清晰知道患有嚴重病患及危疾的病人,在各階段均有身、心、社、靈之需要,而複雜個案需要及早有紓緩專科介入及支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亦貫徹理念,建議支援性照護與紓緩治療兼行並施,英文稱為Supportive and Palliative Care。
姑勿論如何稱謂或定名,病人得益至為重要;若能令患癌病人一經診斷之後,在有需要時得到及時紓緩服務,擺脫任何障礙或忌諱,便已達成目標。10月是乳癌關懷月,各有心團體及政黨,與政府部門繼續不遺餘力,推動乳癌之預防,而今年亦關注紓緩治療與預設醫療指示之推動。由預防至診斷,及由診斷至治療,不管是根治或與癌共存,支援及紓緩均是重要一環。
撰文:勞思傑醫生_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榮譽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癌病支援紓緩並重,專科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