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全面認識 守望身邊親人 關心孕婦情緒 防產後抑鬱

陳仲謀醫生 | 2025-10-28

近期香港有多宗自殺個案,不禁令人痛心,當中最矚目是一名外籍婦人於寓所自縊身亡,其7個月大女兒被發現溺斃。據說女事主有抑鬱症紀錄,當局料事主因為患病,釀成倫常悲劇。

「產後抑鬱症」這產婦疾病,使部分準備生兒育女的女士聞之色變,亦可能間接減低本港的生育率;正所謂「虎毒不吃兒」,受害人的困擾和痛苦,一定不足為外人道。這種駭人聽聞的慘劇,一宗也嫌多,何況相類噩耗不時出現,社會大眾必須對此有全面認識,透過守望身邊人,減少這種慘絕人寰的事件發生。

「大德曰生」,延續生命是人類至高無上的美德,是所有人的責任。婦女十月懷胎,眠乾睡濕哺育嬰兒,是十分偉大的工作,所以應該受到最完善的保護和協助。

婦女生產之後的情緒波動相當普遍,據研究所得,產婦心情跌宕的機率高至約60%,其中徵狀是哭泣、不開心、忟憎、失眠和因小事大發脾氣等,這是產後頭幾天(約3天)普遍出現的情緒低落,稱之為「Three Days Blues」或「Baby Blues」,但症候可以短至3日。大部分產後婦女經過這段「關鍵時刻」,便會安然無恙,所以醫學界對此仍然未確定是否「實質病症」,家人可以順其自然,加以輔導,增強產婦的正能量和信心。

有統計數據顯示,約有10%產婦承受這種身心折磨超過一個月,覺得自己無用,經常失眠,胡思亂想,疲憊不堪,不能好好照顧嬰兒;對他們的啼哭尤其敏感,甚至產生煩厭,萌生放棄的念頭。如果發生上述不尋常現象,可能是「產後抑鬱」的先兆。「產後抑鬱」的影響不容忽視,嚴重的病人腦海多會產生妄想、幻覺,誤以為有人會搶奪她們的孩子;或感覺到母子前途堪虞,甚至是絕望;內心有「一死以解憂」的想法。「產後抑鬱」嚴重至自毀程度時,媽媽多會確認嬰兒在無人照顧下,與其生不如死,不如共赴黃泉。

「產後抑鬱」的影響不容忽視,嚴重的病人腦海多會產生妄想、幻覺,誤以為有人會搶奪她們的孩子。(網上圖片)

「產後癲狂」聽來比較陌生,患病率是0.2%(即500產婦有1人患病),患者會精神恍惚,語無倫次,在幻覺中見神遇鬼,彷彿變成另外一個人。病人通常會失去常性,必須立即送院作緊急治療。目前有10%左右產婦會出現不同程度「產後抑鬱」,就本港是「生育率」偏低的地區而言,人數亦應該不算少;以本屆特區政府用獎金鼓勵生育的政策而言,若投資於預防「產後抑鬱」上,在財政運用方面可能更為划算。

預防方法具體分為個人和整體兩方:考慮婦女在成長期的情緒是否正常,若本身已有其他精神病,他們得病機會也較高;其近親如有相類病徵,例如母親、姐妹、姨媽曾有「產後抑鬱」,她們患病的機會也較大,甚至高達20%。醫生會特別關注「青少年或單親產婦」和「高齡產婦」兩個群組;前者大多數在沒準備下懷孕;後者大概是幾經辛苦才喜結珠胎,兩者患「產後抑鬱」的機會都比一般人高。

家境貧富沒直接關係

另外,外在影響因素必須在顧慮之列:孕婦是否意外懷胎或是單親媽媽,其家族和朋友可否提供適當支援,婦女是全職媽媽或是要繼續工作幫補家計等。夫婦感情尤其重要,如果丈夫能夠積極投入育嬰工作,家庭便能享天倫之樂,否則就是雙方衝突的焦點。有人質疑自殺案中的法籍夫婦住在南區豪宅地段,又有傭人幫忙,應該不會發生這宗慘劇;「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真是至理明言,家境富裕或貧困,與「產後抑鬱」沒明顯直接關係。香港現時的家庭結構愈趨簡單,要求親人「陪月」甚為困難;政府可以對有需要的家庭實施「專業陪月服務」津貼,或大幅增加丈夫「侍產假」。產婦要有全天候無微不至的照顧,並經常有人陪伴在側,聆聽心聲加以安慰,形成一個安全網,進而堅固她們養育兒女的使命感,壓制負面情緒。

有學術研究結果指岀,注意婦女在產子前中後3年的情緒反應,或可以預測她們患有「產後抑鬱」的機率。研究人員發現孕婦在懷着嬰孩的時段,情緒都比之後較為穩定,而最差的是產後一年。因此,孕婦若在十月懷胎期間已出現過大的焦躁抑鬱,她們生育後患上「產後抑鬱」的機會就相應增加,家人務必小心留意,丈夫更是責無旁貸。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產後抑鬱不容忽視,女性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