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吃什麼?怎麼紓緩?腸胃炎症狀、成因、紓緩方法、飲食指引一文看清

腸胃炎是香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尤其在天氣忽冷忽熱、外出用餐(特別是海鮮或自助餐)後,更容易「中招」。雖然腸胃炎一般病情較輕微,但若處理不當,尤其在孕婦、長者和幼童身上可引致嚴重併發症。究竟腸胃炎成因是什麼?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有什麼症狀和紓緩方法?患上腸胃炎吃什麼?如何預防?下文為你一一解答。
腸胃炎是什麼?丨腸胃炎症狀丨腸胃炎何時須求醫?
腸胃炎主要成因:病毒VS細菌丨腸胃炎怎麼紓緩?丨腸胃炎吃什麼?
腸胃炎多久會好?丨腸胃炎預防方法丨腸胃炎常見問題(FAQ)
腸胃炎是什麼?
腸胃炎是指胃部、小腸或大腸的黏膜發炎,這種炎症會干擾腸道正常吸收水分和營養的功能,導致水分大量流失,引發腹瀉和嘔吐等症狀。
腸胃炎成因有很多,最常見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亦可由寄生蟲、化學毒素或藥物引致。在香港大部分急性腸胃炎個案均由病毒(如諾如病毒)或細菌(如沙門氏菌)引起。
腸胃炎症狀
腸胃炎的症狀可以由輕微不適到嚴重脫水,常見症狀通常在感染後1至3天內出現,包括:
- 水狀腹瀉:腸胃炎最常見的症狀,每日可能腹瀉3次或以上
- 噁心及嘔吐
- 腹痛:通常是一陣陣的絞痛,是腸胃受刺激或炎症的常見反應
- 腹脹或腸鳴(肚發出咕咕聲)
- 食慾不振
- 輕微發燒或發冷
- 疲倦及全身乏力
腸胃炎何時須求醫?
雖然大部分腸胃炎個案可自行痊癒,但絕不能輕視,特別是幼兒、長者、孕婦及免疫力弱的人士,例如懷孕期間嚴重嘔吐或脫水可能影響母體及胎兒,甚至有早產風險。如出現以下的嚴重腸胃炎症狀,應立即求醫,以免引發嚴重併發症(如嚴重脫水、電解質失衡、甚至休克):
- 出現嚴重脫水跡象,如極度口渴、口唇乾裂、明顯少尿或尿液深黃色、頭暈或站立時暈、嬰幼兒哭泣無眼淚、眼窩凹陷、頭頂囟門下陷
- 持續高燒,例如體溫超過約攝氏38.5度,並持續不退
- 嚴重或持續加劇的腹痛(非一般絞痛,而是惡化或腹部僵硬、腹脹明顯)
- 糞便帶血、呈黑色或咖啡渣樣,或嘔吐中有血、暗色物
- 持續嘔吐,身體無法保留任何水分或食物超過12小時
- 腹瀉或嘔吐症狀持續惡化,超過約48小時仍未改善
- 意識模糊、精神萎靡或非常疲乏
腸胃炎主要成因:病毒VS細菌
在香港腸胃炎的爆發有明顯的季節性,這與腸胃炎兩個主要病原體(病毒和細菌)的特性有關。
腸胃炎主要成因丨1. 病毒性腸胃炎
病毒感染是急性腸胃炎最常見的成因之一,症狀一般較輕微,病程較短,但傳染性極高,特別是在院舍、學校等場所。病毒性腸胃炎主要經由糞口途徑傳播,例如接觸患者的嘔吐物或糞便微粒,或進食受病毒污染的食物與食水。病毒性腸胃炎可由多種病毒引致,最常見的是諾如病毒和輪狀病毒。
諾如病毒俗稱冬季嘔吐症,是香港冬季腸胃炎爆發的主要原因。所有年齡層均易受感染,常見於學校、安老院舍及醫院的集體爆發,症狀特點是嘔吐通常較腹瀉更為顯著。而輪狀病毒主要影響5歲以下兒童,多於冬季出現,症狀特點是嚴重水狀腹瀉,可導致脫水。
腸胃炎主要成因丨2. 細菌性腸胃炎
細菌性腸胃炎通常與進食受污染或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有關,即食物中毒。這類個案多見於炎熱潮濕的夏季,因氣溫高、食物保存時間長,容易滋生細菌。根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數據,本港常見的致病細菌包括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黃葡萄球菌等。
沙門氏菌常見於未煮熟的蛋類(如流心蛋)、家禽、肉類及未經巴士德消毒的牛奶,症狀是發燒、腹瀉、腹痛。副溶血性弧菌主要來自受污染的海產,特別是未經煮熟的貝類(如生蠔)或交叉污染的食材,症狀是腹瀉、腹痛、嘔吐。金黃葡萄球菌來自食物處理者(如廚師)的皮膚傷口污染食物,該菌會產生耐熱毒素,即使食物煮熟亦可致病(例如外賣飯盒、壽司),症狀是進食後1至6小時內迅速出現嚴重嘔吐。
腸胃炎主要成因丨3. 其他成因
其他腸胃炎成因包括寄生蟲,如賈第鞭毛蟲,通常與飲用受污染的山水或外遊有關。而非感染性腸胃炎成因則包括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症)、藥物副作用(如抗生素)、化學中毒(如重金屬)等。
腸胃炎怎麼紓緩?
腸胃炎大多為病毒性且屬自限性(即可自行恢復),主要以支援性療法去紓緩症狀。以下是紓緩腸胃炎的4個方法:
腸胃炎怎麼紓緩丨1. 補充水分
因為嘔吐及腹瀉會導致大量水分及電解質流失(如鈉、鉀、氯),應多飲用清水或口服補液鹽水(ORS)以防脫水。若嘔吐頻繁,應小口、頻密地補充水分。
腸胃炎怎麼紓緩丨2. 休息
多休息、避免過度活動,讓身體有機會自行恢復。
腸胃炎怎麼紓緩丨3. 飲食調整
初期建議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膩、辛辣、高糖食物,以及酒精、咖啡因飲品,因為可能刺激腸胃或加重脫水。若腹瀉加劇,可暫時減少進食乳製品。
腸胃炎怎麼紓緩丨4. 藥物治療
腹瀉是身體排出病原體和毒素的自然防禦機制,一般不建議自行服用止瀉藥或抗腸蠕動藥。若懷疑嚴重細菌感染(如伴有血便、高燒、免疫力弱者)時,醫生可能會處方抗生素。
腸胃炎吃什麼?
腸胃炎期間應吃清淡、易消化且營養均衡的食物,有助腸胃修復並加快康復。康復期可分為兩個階段,飲食建議也有不同:
腸胃炎吃什麼丨1. 康復初階:嘔吐停止後
如嘔吐頻繁,可暫停進食固體食物數小時,只必須持續小口補充水分(如口服補液鹽水或清水),以防脫水。 當嘔吐緩解後,可嘗試進食少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白粥、白麵包、熟香蕉等。
腸胃炎吃什麼丨2. 康復進階:逐步恢復固體食物
身體在康復期需要能量和營養(特別是蛋白質)來修復受損的腸道,應選擇低脂、低纖維、易消化的食物,並視個人情況逐步增加份量和種類。建議食物包括:
- 主食:白飯、通粉、白麵包(非全麥)
- 粥品:白粥、瘦肉碎粥(去油)
- 蛋白質:蒸水蛋、蒸雞胸(去皮)、蒸魚柳、豆腐
- 蔬果:熟香蕉、去皮薯仔(薯蓉)、熟冬瓜
腸胃炎吃什麼丨3. 腸胃炎期間應避免的食物
在腸胃尚未完全康復前,應避免進食以下食物,以免刺激腸胃或加重症狀:
- 高脂、油膩、煎炸食物(例如炸雞、薯條、肥肉)
- 高纖維食物(如全麥包、糙米、西蘭花、豆類)
- 辛辣刺激食物(如咖喱、辣椒)
- 乳製品(如牛奶、芝士):因部分人在腸胃炎後可能出現暫時性乳糖不耐,飲用牛奶或乳製品或引致腹脹、腹瀉
- 含咖啡因及酒精飲品:因可能刺激腸胃或促進脫水
- 高糖食物及飲品(如甜品、糖果、汽水):糖分高的飲品也可能加重腹瀉
腸胃炎多久會好?
腸胃炎的康復時間取決於病原體類型、患者的年齡及整體健康狀況。若由諾如病毒等引起的常見病毒性腸胃炎,症狀通常來得急劇,但也相對短暫,大部分健康成人的症狀會在2至4天內自行改善。若由沙門氏菌等細菌性腸胃炎(如食物中毒)引起,病程可能較長,多數人在約4至7天內逐漸改善,但腹瀉或腸道功能恢復可能延長。
不論成因,首數天的關鍵是充分休息和補充水。如果腸胃炎症狀在48至72小時後仍未有任何改善、持續惡化,或出現前文提及的嚴重症狀(如高燒、血便、嚴重脫水),則必須盡快求醫。
腸胃炎預防方法
預防腸胃炎的基本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個人與飲食衞生習慣,避免病原體入侵。
腸胃炎預防方法丨1. 勤洗手保持個人衞生
勤洗手,尤其在如廁後、處理食物前、進食前,必須使用梘液和清水,搓手最少20秒。
腸胃炎預防方法丨2. 注意食物安全
無論外出用膳或在家煮食,應謹記以下食物安全中心提倡的食物安全5要點:
- 精明選擇:光顧衞生可靠的食肆,避免進食高風險食物(如未煮熟的生蠔、貝類)
- 保持清潔:保持雙手、廚房和餐具清潔
- 生熟分開:使用不同的砧板和刀具處理生熟食物,避免交叉污染
- 徹底煮熟:食物中心溫度須達攝氏75度或以上,海產特別是貝類應煮至全熟
- 安全溫度:熟食應保存在攝氏60度以上,冷食在攝氏4度以下
腸胃炎預防方法丨3. 環境清潔與消毒
如家中有腸胃炎患者,應妥善清潔嘔吐物或糞便。由於諾如病毒傳染性極強,清潔時必須使用 1:49稀釋的家用漂白水,消毒受污染的表面,並保持通風。
腸胃炎常見問題(FAQ)
1. 怎麼判斷是不是腸胃炎?
要判斷是否患上腸胃炎,可觀察是否出現相關的常見症狀。腸胃炎的常見症狀通常在感染後1至3天內出現,包括:
- 水狀腹瀉:最常見的症狀,每日可能腹瀉三次或以上
- 噁心及嘔吐
- 腹痛:通常是一陣陣的絞痛
- 腹脹或腸鳴(肚發出咕咕聲)
- 食慾不振
- 輕微發燒或發冷
- 疲倦及全身乏力
2. 腸胃炎如何快速好?
腸胃炎大多是病毒性且可自行恢復,重點在於透過支援性療法紓緩症狀,幫助身體復原。要加快康復,應採用以下紓緩方法:
- 補充水分:由於嘔吐和腹瀉會流失大量水分及電解質,應多飲用清水或口服補液鹽水(ORS)。若嘔吐頻繁,應小口、頻密地飲用
- 休息:多休息、避免過度活動,讓身體自行恢復
- 飲食調整:康復初階、當嘔吐停止後,可嘗試進食少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白粥、白麵包、熟香蕉。康復進階應逐步恢復進食低脂、低纖維、易消化的固體食物,如白飯、瘦肉碎粥、蒸水蛋、蒸雞胸、蒸魚柳等。同時要避免進食油膩、高纖、辛辣、高糖食物、乳製品、咖啡因及酒精飲品,以免刺激腸胃
- 藥物治療:一般不建議自行服用止瀉藥。若醫生懷疑為嚴重細菌感染,可能會處方抗生素
3. 腸胃炎會自然好嗎?
大部分腸胃炎個案可自行痊癒,尤其是由病毒引起的腸胃炎,大多屬於自限性。治療方法主要是支援性療法,即透過補充水分、充分休息和飲食調整來紓緩症狀,讓身體的免疫系統自行對抗病原體。
不過,若出現嚴重脫水跡象、持續高燒、血便、嚴重腹痛、持續嘔吐無法進食等嚴重症狀時,則必須立即求醫,以免引發併發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