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如煙 苦難如影 從「知苦」開始 助遠離困境

每一個人都渴望快樂,想要遠離痛苦。許多人之所以尋求佛法輔導,是因為面臨各種人生的苦難:如工作壓力、家庭關係緊張、失戀、摯親離世的悲傷、或者對人生意義感到迷惘。這些痛苦常令人感到無助、徬徨、焦慮與悲傷。在這樣的時刻,佛法為我們指引出一條清晰的道路──一切從「知苦」開始,逐步遠離困境。
佛陀說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幫助眾生「離苦、滅苦」。二千六百多年前,佛陀於鹿野苑初轉法輪,開示「四聖諦」。這套教導至今仍是佛教核心的修行方法,亦是一個滅苦的過程。
佛陀在講解「四聖諦」時,常以治病作比喻,這與佛法輔導的過程高度契合。四聖諦包括:
一、苦諦:人生有種種逼迫、缺陷、壓力、痛苦;
二、集諦:這些痛苦有其根源,主要來自無明、渴愛;
三、滅諦:痛苦是有止息的可能;
四、道諦:按照佛陀的教導修行,能滅除一切痛苦。
佛陀將「苦」放在首位,強調必須要認識和了解痛苦。正如佛陀在《雜阿含經》所說:「苦聖諦,當知。」只有如實觀察、認識與體會苦,才有可能尋求解脫的出路。因此,在佛法輔導的過程中,引導案主「知苦」,是引領案主走出困境重要的一步。
輔導員會依據佛教的「八苦」,與案主一同探索,讓他們了知自己現正面對什麼的苦。佛陀將人生的苦分為八類: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一般而言,不管你是富有或是貧窮、平凡或是出眾、漂亮或是醜陋、認識或是不認識,生、老、病、死、苦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現實。愛別離苦,是指當所愛之人或事與我分離而引生的苦;怨憎會苦,是指與討厭之人或事聚在一起而引生的苦;求不得苦,則是得不到所渴求的人或事而引生的苦;五蘊熾盛則是身心行行不息的無常變化、無有安寧如火般熾熱的苦。
現代人常常無法接受苦的現實,總希望青春永駐、身體永遠健康、不必面對死亡,渴望與所愛的人事永不分離,不想遇到討厭的人事,期望一切順遂。然而,現實卻不斷提醒我們,苦終必到來,無人能免。
此外,許多人把短暫的快樂誤認為真正的幸福。我們執着於名利、感官享受、情感依賴,以為這就是真正幸福的泉源。然而,佛陀指出:「樂」本質上也是無常的,當我們對這些人事產生貪愛與執着,緊抓不放時,正是在為未來的痛苦埋下種子。當這些人事發生變化,例如失去所愛之人時,痛苦也就隨之而來。
佛陀教導:「苦聖諦,真實不虛。」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會因個人意志而改變。若我們缺乏對「苦」真正的認識和覺察,就會不斷造作貪愛、執着,持續埋下痛苦的種子。只有如實看見並接受「苦」的存在,才會真正生起離苦的願望,開始尋找真正的出路。
在佛法輔導的實踐中,當案主能夠「知苦」,便容易生起離苦的意願,下定決心尋找方法並付諸行動,這類案主常能逐步走出困境。然而,有些人不覺苦,或執樂為苦,缺乏離苦的動力。有些人甚至執苦為樂,由於在「受苦」的角色中獲得他人的關注與關愛,於是沉溺其中,無意改變。
四種馬的比喻
佛教經典《雜阿含經》有一個故事,佛陀以四種馬作為比喻,一個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才會知苦、願意離苦:第一等馬只要看到鞭子的影子就努力向前奔跑,比喻一聽聞世間有苦,便有所警覺,立刻精進修行的人;第二等馬要鞭子碰到尾巴才反應,比喻須親眼見他人受苦,才開始認真修行的人;第三等馬須鞭打皮肉才肯行動,比喻等到身邊親友遭遇苦難,才願意修行的人;第四等馬鐵錐刺骨方知服從,比喻須等到自身飽受苦痛,才驚覺世間苦,願意尋找出路的人。
滅苦的道路,從「知苦」這一步開始。
只有如實了知痛苦,才能點燃改變的意願,走上解脫的旅程。不妨自問:我是見鞭影即跑的良馬,還是須等身受重擊才會覺醒的鈍馬?
撰文:胡蕙茵博士
[信健康] 苦終必到來無人可免,心靈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