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進補重在「藏」

陳皓天中醫師 | 2025-11-07

隨着立冬節氣到來,陽氣逐漸減少,天地萬物逐漸進入沉寂、休養生息的階段。許多人認知到冬季補身養腎的重要性,例如進食燉雞、羊肉鍋、藥膳排骨、薑母鴨、人參等以「進補」,卻忽略了「藏」的重要性。

傳統中醫認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作為蟄藏的季節,宜顧護陽氣,生活、飲食、情志方面都應減少消耗和起伏,一動不如一靜。

《黃帝內經》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冬季陰氣盛、陽氣伏,人亦應順應自然,減少消耗,如早睡晚起、避免熬夜、增加安靜感受自己的時間、減少工作和社交應酬、減少運動、避免出汗過多、避免飽食、減少情緒波動起伏等,才能藏精養神,讓身體的氣更能保存在身體下部,減少外泄,是真正意義的「補益」。

然而,現代人的生活經常脫離自然規律,不少公司反而是年尾更加忙碌,加上各種節慶或應酬聚會,均使人不自覺地過量工作用神,過量飲食或進補等,精神亦過分往外耗散和亢盛,與正確的冬季養生截然相反,毫無收藏之意。過分耗用身體令陽氣不能固密內藏,反而導致虛火增多而出現熱氣上火如喉嚨痛、牙肉腫、精神亢奮、失眠等不適。

此時即使吃再多補品,也會因生活作息不調、過分勞作而留不住精氣,甚至可能因消化不良而消耗更多自身氣血。所以冬季實在毋須吃太多太飽,也不必張羅太多補益之品,避免過分溫燥或擾動陽氣。冬天的進補不應該是往「更多」、「更強」的方向去想,而是讓生活飲食回歸簡單清靜。只要能靜養精神氣血,就已經是很好的補益,各種營養也更容易被吸收,內在的滋養也會自然發生。

所謂「食補不如神補」,當我們順應天地而行,享受每個當下的幸福,感恩感受自己所擁有,並非總是往外追求各種名利,自然能避免過分耗散,心情舒暢平穩,順氣調神。若能做好「冬藏」,自然能生生不息,迎接來年的豐盛。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信健康] 淺談冬藏養生之道,中醫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