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實根皮葉子皆可入藥 山茱萸功效多 補肝腎治虛損

中國文化視「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因此是「重陽」。重陽節除了登高之外也是傳統的秋祭日,習俗還包括賞菊及佩戴茱萸;古人認為,在重九當日隨身插戴茱萸能避難消災、驅邪。唐代詩人王維(699-761)著:「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既頌重陽又詠茱萸的名篇。而「山茱萸」屬收澀補益類中藥,果實、根皮、葉子皆可入藥,各有不同功效與作用。
筆者在大學修讀中醫時,於課堂上問教授,王維詩中的茱萸,到底是指山茱萸還是吳茱萸?教授當時很確定地說:「那是山茱萸(學名: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山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屬的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別名:山萸肉、藥棗、棗皮、蜀酸棗、萸肉、山萸等。多以其成熟果實入藥,秋末冬初,果實開始成熟,採收後置沸水略燙,及時擠出果核,將果曬乾或烘乾,炮製後的飲片呈不規則的片狀或囊狀,長1至1.5厘米,寬0.5至1厘米,表面紫紅色或紫黑色,有光澤,肉質柔軟。
另一中藥「吳茱萸」與「山茱萸」一字之差,卻相距甚遠。吳茱萸乃芸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接近成熟的果實,是溫裏藥,具有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
山茱萸屬於收澀補益類中藥,也是一種藥食同源的水果,它的果實、根、皮、葉子皆可入藥,並且各有不同功效與作用。山茱萸的果實性微溫,味酸、澀,具有補益肝腎,收斂固澀精氣的功效,常用於頭暈目眩、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等症。
山茱萸肉微溫質潤,其性溫而不燥,補而不峻,既能補腎益精,又能溫腎助陽;既能補陰,又能補陽,為補益肝腎之要藥。但是,命門火熾、素有濕熱、小便淋澀者不宜服用。
山茱萸的根皮性溫,味苦、辛,具有清熱利濕,祛風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濕熱黃疸、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不同症狀;山茱萸葉性寒,味苦、辛,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常用於高熱神昏、瘡癤腫毒、吐血、咯血、便血等症。
山茱萸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味酸,性平,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久服輕身。」《本草綱目》中稱山茱萸為肉棗。《藥性論》:「止月水不定,補腎氣,興陰道,添精髓,療耳鳴,止老人尿不節。」《湯液本草》:「滑則氣脫,澀劑所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氣,取其味酸澀以收滑之。」
枝葉觀賞價值
現代研究發現,山茱萸含有山茱萸甙、莫羅忍冬甙(Morroniside)、7-O-甲基莫羅忍冬甙(7-O-methylmorroniside)、獐牙菜甙(Sweroside)、番木鱉甙(Loganin)、皂甙、鞣質、熊果酸,沒食子酸,蘋果酸、酒石酸及維生素A等成份,有利尿、降壓作用,對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堇毛蘚菌等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對於化療及放射治療所致的白血球下降,具使其升高的作用;並有助抗組織胺。
山茱萸的樹型漂亮,茂盛的枝葉伴着紅艷的果實,充滿觀賞價值,筆者早前在日本東北旅行時,遇到整條馬路兩旁種滿山茱萸樹的街區,當時樹上果實纍纍,果紅葉綠,把平凡的街道裝飾得非常美麗。以連葉帶果的山茱萸切枝插瓶,無論是單獨插瓶抑或作為襯花,均令人賞心悅目。
山茱萸醬
材料:鮮山茱萸肉1斤、原味蔗糖2両、檸檬汁20毫升、清水約200毫升。
做法:洗淨山茱萸果洗淨,去掉果核,加入水、糖,以小火煮至果肉軟爛,用木勺將果肉壓碎,若水多、可改用中火煮至收水,加入檸檬汁拌勻,試味,按自己喜歡的甜度加糖,熄火,待冷卻後裝入乾淨的玻璃瓶中,密封、放置櫃中保存。
用法:可以抹在麵包及餅乾上吃,也可用來做蛋糕、啫喱等甜品。筆者喜歡用它來拌原味無糖的希臘乳酪同吃,有營、健康,還有助維持腸胃健康。
撰文 : 許懿清博士_註冊中醫師
[信健康] 山茱萸具藥食同療之效,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許懿清博士最新著作《藥到病除──美麗輕熟女養成術》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 實體書、電子書



